中国轻工行业综合服务平台>质量品牌>轻工工业产品质量

2015重点产品质量分析报告

2017-12-08 来源:

[打印本稿][字号 ]

 

 

轻工业重点产品质量分析报告

一、行业总体质量状

消费品行业是生产日用生活用品为主的行业,在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的同时,在增加积累、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消费品行业涉及产品门类多,市场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充分,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企业集中度普遍较低。多年来消费品行业经济运行态势曾经呈现出的持续稳定的增长、产销衔接顺畅、效益显著、利润增长快于产值增长、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和对外贸易不平衡程度逐渐降低的发展态势,使消费品行业一些主要产品如家用和工业用缝纫机、日用陶瓷、自行车、啤酒、发酵制品、罐头、鞋、塑料制品、五金制品、电池等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消费品生产大国,特别是随着我国开拓多元化出口市场战略的实施,已有越来越多的消费品走向世界各地,成为很多消费品品的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供应地。作为消费品行业发展重要支撑基础标准化工作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体系较为完整,覆盖面广,主要技术要求基本与国际接轨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2016年国家监督抽查产品质量状况的公告全年共抽查23152家企业生产的23851批次产品,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为91.6%。从近5年的抽查情况看,产品抽查合格率分别为89.8%、88.9%、92.3%、91.1%和 91.6%,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2016年同比2015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其中,2016年加强了食品相关产品的监督抽查力度,全年共抽查2413家企业生产的2919批次产品,抽查合格率为97.6%。从企业生产规模来看,全年抽查的大、中、小型企业数分别占抽查企业总数的11.1%、18.5%、70.4%,与往年抽查比例相比,加大了小型企业的抽查力度,产品抽查合格率分别为96.1%、93.6%、90.3%,占产业主导的大、中型生产企业产品质量基本稳定,小型生产企业产品抽查合格率同比2015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日用及纺织品领域,全年抽查了19种3007家企业生产的3058批次产品,抽查合格率为90.7%,比2015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其中,玩具、羽绒服装、床上用品、针织内衣、童车、皮革服装、运动(休闲)服装、旅游鞋、学生用品、皮鞋、羊绒针织品11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在90%以上;儿童及婴幼儿服装、童鞋、女式内衣、运动头盔、休闲服装、轮滑鞋6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在80%和90%之间;背提包、旅行箱包2种产品抽查合格率不到80%。轻工产品。全年抽查了22种2792家企业生产的2854批次产品,抽查合格率为87.2%,比2015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其中,皂类、牙刷2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为100%;卫生纸、纸尿裤、卫生巾(含卫生护垫)、湿巾、弹簧软床垫、家用卫生杀虫用品、软体沙发、单臂操作助行器、洗衣粉及衣料用液体洗涤剂(洗衣液)、家用燃气灶、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儿童家具、纸巾纸、自行车14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在90%以上;木制家具、电动自行车、家用清洁剂、仿真饰品、树脂镜片5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在80%和90%之间;烟花爆竹产品抽查合格率不到80%。)电子电器。全年抽查了36种2150家企业生产的2216批次产品,抽查合格率为82.1%,比2015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其中,安全隔离网闸、黑白复印机2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为100%;吸油烟机、电热毯、微型计算机、厨房机械、固定式通用灯具、室内加热器、电烤箱及烘烤器具7种产品抽查合格率均高于90%;手持式信息处理设备、电风扇、豆浆机、电冰箱、热泵热水机(器)、皮肤及毛发护理器具、电热水壶、电饭锅、投影机、家用电动洗衣机、有源音箱、移动电话用锂离子电池、智能坐便器、LED照明产品、储水式电热水器、机顶盒等18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在80%和90%之间;电源适配器、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空气净化器、移动电话、无线路由器、彩色电视机、移动式插座、移动电源、电磁灶9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不到80%。2016年消费品领域虽然在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但是改革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行业发展内生动力仍需增强,部分领域产能过剩,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绿色生态发展意识有待提升,消费品供给的有效性不够强,市场环境偏紧,融资难融资贵尚未明显缓解。企业经营成本走高,盈利能力偏弱,稳中求进面临诸多困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影响力较弱。

 

 

 

 

 

 

 

 

 

主要表现为: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低水平供给过剩,高水平供给不足。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能力,初加工的产品较多,科技含量偏低,有严重的同质化的现象,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不健全,人才、技术储备不足,新兴产业带动作用还不强。大部分行业的高端装备、核心技术及高品质、关键的原材料依然依靠进口;三是质量不稳定。三是品牌影响力较弱。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贴牌产品较多,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很少。

 

 

 

 

 

 

 

 

 

 

 

 

 

 

 

 

 

 

 

日用及纺织品领域全年抽查了24种2984家企业生产的3067批次产品,抽查合格率为87.0%,比2014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其中,羽绒服装、机动车儿童安全座椅2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为100%;玩具、羊绒针织品、学生用品、针织内衣、运动服装、童车、絮用纤维制品、摩托车乘员头盔、床上用品、毛绒布制玩具10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在90%以上;儿童及婴幼儿服装、旅游鞋、皮鞋、女式内衣、童鞋5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在80%和90%之间;运动鞋、羊绒针织服装、休闲服装(机织)、旅行箱包、轮滑鞋、背提包、蚕丝被7种产品抽查合格率不到80%。轻工产品领域全年抽查了22种3134家企业生产的3226批次产品,抽查合格率为88.7%,比2014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其中,儿童牙刷、贵金属饰品2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为100%;沙发、卫生纸、卫生巾、纸尿裤、红木制品、服饰、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家用卫生杀虫用品、弹簧软床垫9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在90%以上;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家用燃气灶、烟花爆竹、定配眼镜、木制家具、家用燃气快速热水器、办公椅、家用洗涤剂、单臂操作助行器10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在80%和90%之间;儿童家具1种产品抽查合格率不到80%。再其他轻工产品领域全年抽查了33种1817家企业生产的1863批次产品,抽查合格率为79.3%,比2014年下降了7.3个百分点。其中,嵌入式灯具、房间空气调节器、豆浆机、微波炉4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为100%;可移式通用灯具、电烤箱、电热水壶、打印机、移动电话用锂离子电池、吸油烟机、电源适配器7种产品抽查合格率均高于90%;信息技术设备用不间断电源、电冰箱、便携式音箱、厨房机械、彩色电视机、移动电话、皮肤及毛发护理器具、电饭锅、家用电动洗衣机、普通照明用自镇流荧光灯、手持式信息处理设备、安全隔离网闸12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在80%和90%之间;无线路由器、电水壶、自镇流LED灯 、净水器、储水式电热水器、按摩器、网络机顶盒、车载卫星导航设备、电磁灶、移动电源10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不到80%。食品相关产品领域全年抽查了10种3891家企业生产的4338批次产品,抽查合格率为96.8%,比2014年降低了1.7个百分点。其中,一次性竹木筷子、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食品用橡胶制品、铝易开盖4种产品的抽查合格率为100%;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工业和商用电热食品加工设备、铝塑复合膜袋、抽查合格率均高于95%;餐具洗涤剂、酒瓶2种产品抽查合格率介于90%和95%之间;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的抽查合格率不到90%。“十二五”期间轻工行业发展虽然取得较大的发展,但是存在问题也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低水平供给过剩,高水平供给不足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国际化的资源配置能力,初加工的产品较多,科技含量偏低,有严重的同质化的现象,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不健全,人才、技术储备不足,新兴产业带动作用还不强。大部分行业的高端装备、核心技术及高品质、关键的原材料依然依靠进口三是质量不稳定。三是品牌影响力较弱。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贴牌产品较多,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很少。

二、重点产品质量发展情况

1、陶瓷

(一)国外产品质量状况

英国、德国、日本占领了中高端市场,产品质量高、价格高、竞争力强。

1)、品牌认知度高,营销理念先进,推广较好。英国的“皇家道尔顿”、日本的“诺里塔克”、德国的“罗森塔尔”、法国的“哈瓦龙”等均是国际知名品牌。这些品牌的形成都有较长的历史文化背景,且长期坚持精品化的路子。

2)设计理念先进,产品精美、朴拙

3)、工艺精湛,外观质量“五无(无斑点、无落渣、无色脏、无针孔、无釉面擦伤)、一小(变形小)、三光滑(釉面、口、底光滑)

(二)国内产品质量状况

我国日用陶瓷产量和出口量为世界第一,日用陶瓷出口产品结构从过去的一般细瓷,增加了瓷、强化瓷、耐热瓷、骨质瓷、高石英瓷等,但大都属于中低档产品,换汇率仅为国外产品的1/5~1/7。全国现有国有企业及集体企业约1700家。

(三)国内外产品质量状况对比

1)、产品设计理念落后。

2)、产品制造“工艺不够精良,质量不够好”。

3)、品牌知名度滞后。

2、盐

(一)国外产品质量发展状况

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在盐产品的开发方面较为超前。

日本是食用盐品种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全国有200多家品种盐加工生产企业,盐的品种多达800余种。

美国是全球盐产品生产和消费最多的国家,以莫顿、嘉吉公司等为首的企业,生产和销售涉及调味盐、营养保健盐、水处理用盐、畜牧用盐等系列产品。按照不同用途、不同口味、不同包装、不同规格、不同颗粒和不同消费习惯细分,品种已达千余种。在美国,除用于直接调味、食品加工、畜牧外,水处理及道路化雪的盐的消费量也很大。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产品种类繁多,同时包装精美、样式各异,即使大颗粒的盐,也实行小包装,每款产品均有多种规格,少到10g,多到1800g,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需求。

韩国食用品种盐主要以健康盐、低钠盐为主。韩国品种盐开发的另一大特色是以盐为载体开发出的日化产品和化妆品,如竹盐牙膏、足疗盐、护肤盐、洗面盐等。

(二)国内产品质量状况

2015年盐产品实物质量抽查合格率为100%,与2014年的抽查结果97.3%相比,有一定提高。

(三)国内外产品质量状况对比

我国盐产品的总体质量情况应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当,产品质量应处于世界较高水平。

3、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

(一)国外产品质量发展状况

①据估算2014世界表面活性剂总产量约1800万t,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约占总量的55%以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约占总量35%居第二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其他表面活性剂所占比例约在10%。表面活性剂生产主要为基础的化学合成工艺过程,其生产的核心技术是催化剂,以及与反应相关的温度、压力等过程控制。生产主要控制指标是转化率,产品质量主要以有效成分含量、色泽及稳定性等指标考核。检测技术则与产品直接相关,部分依靠现代仪器所建立的一些分析方法作为公司生产技术的延伸被申报为专利或成为公司的商业秘密。目前行业所面临的问题是环境压力日益显著,很多大型企业的生产基地开始向不发达国家转移

②2014年全球洗涤用品年消费量超过5000亿元,产销量最大的是美国,中国排第二位。洗涤用品发展趋于注重洗涤护理效果、安全便捷、环保节约、包装简约和个性化需求等方面。美国、日本均以浓缩化、液体化产品为主,欧盟也正在积极推进洗衣粉的浓缩化进程。美国液体洗涤剂的比例已经超过80%,日本浓缩洗衣粉已占到国内洗衣粉市场的95%以上,衣用液体洗涤剂占洗衣产品市场的份额也达到了40%;欧盟浓缩洗衣粉份额也在40%以上,液体洗涤剂比例已达到30%以上。

(二)国内产品质量状况

表面活性剂已满足国内需求,功能性表面活性剂开发不足。

国内洗涤用品规模以上生产企业600多家,产品质量总体稳定向好,根据2014、2015连续两年国家质检总局安排的对家用洗涤剂、餐具洗涤剂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显示,产品抽样合格率均在90%以上。

(三)国内外产品质量状况对比

国内市场产品与国际差距表现在:国际上发达国家的洗涤产品已基本实现浓缩化,而我国浓缩型洗涤产品占整个洗涤用品总量比例不足5%,普通型洗涤用品既浪费资源又增加消耗,不利于节能减排国策的贯彻;我国可生产的表面活性剂品种不足世界已有品种的40 %,虽实现了大宗表面活性剂的国产化,满足了行业的基本需求,但仍缺少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好、性价比优、并具有特殊功能的表面活性剂新品种,这些均限制了我国洗涤用品行业乃至整个日用化工和其他工业的发展。因此,整个行业有待尽快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适应性,加速新技术和新产品向生产力的转化。

4、塑料包装

(一)国外产品质量状况

欧盟2002/72/EC指令规定,塑料材料中有可能会析出的成分迁移到食品中的量不得超过10mg/dm2,容量超过500ml的塑料容器以及食品接触表面积不易估算的容器、盖子、垫片、塞子等物品, 迁移到食品中的物质不得超过60mg/kg。指令规定, 生产塑料不应当使用指令附录中列出的单体和原料名单以及添加剂名单之外的物质。欧盟2007年3月30日发布的2007/19/EC和2008年3月6日发布的2008/39/EC在原有2002/72/EC指令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规定:欧盟范围内,与食品接触的塑料物质必须符合2002/72/EC指令,不符合该指令的食品接触塑料材料将于2010年3月7日起禁止生产、进口和进入欧盟市场。2011年,欧盟在2002/72/EC及其修正案的基础上起草了10/2011号规章。这个规章已替代2002/72/EC指令,并由原来的指令升级为规章。该规章新增了塑料材料及制品中钡、钴、铜、铁、锂、锰、锌等金属元素的迁移限量要求,并规定塑料材料及制品不能检出一级芳香胺类物质等等。

欧盟在环保方面也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严格限制包装和包装材料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和最大元素含量,在所有包装材料和包装组件中,铅、镉、汞和六价铬的浓度总量最大允许极限为100mg/kg(即100ppm),其目的是为保护地下水源和土壤;可降解塑料应标明降解条件、时间、能否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限制使用不易回收和不具有商业回收价值的包装材料和制品。

美国官方公示法案《包装中的毒物》规定了与欧盟94 /62 /EC和其修正案2004 /12 /EC 相同的技术指标。该法案第四条规定:任何包装或包装辅助物中铅、镉、汞和六价铬的浓度总量不应超出以下规定: 本法案生效两年后低于重量的0.06%(0.6g /kg); 本法案生效三年后低于重量的0.025%(0.25g /kg); 本法案生效四年后低于重量的0.01%(0.1g /kg)。

(二)国内主要产品质量状况

我国的塑料包装行业总体发展水平高于俄罗斯等东欧国家,也高于除日本之外的亚洲其他国家,与韩国及我国台湾省的塑料包装行业发展水平基本持平。

(三)国内外产品质量状况对比

与发达国家软包装行业的主要差距表现:产品标准滞后,跟不上材料的发展;中高档现代包装材料使用比例小;特种专用功能包装材料的开发和生产应用不足。

五、玩具

(一)国外产品质量状况

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玩具行业集中度高,规模大。世界前五大玩具品牌均来自发达国家。欧盟新版《玩具安全指令》对玩具中的增塑剂、重金属、偶氮染料等有害物质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从国外各类儿童用品召回案例来看,欧盟委员会非食品类快速预警系统(RAPEX)、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等机构对产自中国的玩具通报的原因主要涉及物理机械性能、化学安全性能、燃烧性能和电性能四方面。物理机械性能包括小零件或包装导致的噎塞和窒息危险,锐利尖端、缝隙间距不当、结构稳定性不足或弹射玩具动能过大等原因造成的伤害危险,音量超标损伤听力的危险。化学安全性能包括特定元素迁移、增塑剂含量、总铅含量等化学物质超标存在的安全隐患。燃烧性能和电性能则主要是指由于玩具的材料阻燃性能不符合要求或绝缘性能不良导致的火灾、灼伤或触电、电击危险。       (二)国内产品质量状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加工产业区、制造国和出口国,全球近 70%的玩具是在我国境内加工与制造的。我国现有玩具产业链企业5000 余家,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地。目前我国玩具大型企业规模化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现代化程度提升快速,自主品牌逐渐形成,大型企业产品质量水平渐进提升,但小型企业与前店后厂企业生产的玩具质量趋低。近三年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数据反映出存在问题的大部分集中在中小型企业。

近年来木制玩具、金属玩具被塑胶玩具替代,传统造型玩具被卡通造型玩具取代,传统的机械化被智能化、电能化玩具取代,行业的电子化产业链健康发展,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动漫影视+卡通造型的玩具高科技发展趋势。随着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也逐步提高,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有害物质含量的控制,大型企业以提升产品质量为主线积极建立产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并通过CNAS认可。

玩具产品近3年国家监督抽查的合格率为93%~96%不合格主要集中在小零件、小球、可触及的危险锐利尖端、突出物、塑料袋和塑料薄膜、标识和使用说明等几个项目上。

2014年电子商务毛绒、布制玩具产品、塑胶玩具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毛绒、布制玩具产品总体合格率为60.0%,塑胶玩具产品合格率为100.0%。基本反映了我国电子商务玩具产品的整体质量情况。电子商务平台产品的合格率远低于历年国家和省市监督抽查的合格率。

(三)国内产品质量状况对比

国内玩具生产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比较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个方面:

1标准

我国国内玩具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大多是照搬或参照国外的,各检验机构开展的研究多是对国外标准的消化理解。目前GB 6675-2014《玩具安全》新标准即将正式实施,该标准在参照ISO 8124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主要技术指标与ISO 8124一致,同时较ISO 8124增加了增塑剂的限制要求。

2.市场

我国玩具企业销售60%集中在批发市场,主要是无品牌的中低档产品。企业以贴牌加工为主。目前玩具产品专利少,品种单调,结构雷同,设计上缺乏创新,科技含量低。市场品牌系列化行销的不多,而且促销手段相对成人市场而言比较落后,方式比较单一。

六、自行车

(1)国外产品质量状况

欧、美、日这三大市场中,欧洲市场最为成熟、最具潜力;日本市场其次;美国市场还有待开发。

日本是电动自行车发展最早的国家,本制造商一直朝低价化、轻量化、乘骑方便等方向发展,并注重针对不同购买群的车型及配件进行专门设计。目前各品牌几乎都有专用充电器配置,并生产价位在10万日圆以下的车款。一般24寸车款重量在28公斤以内。

美国电动自行车销售渠道主要分大零售商和独立专门店,大零售商的总销售占全美零售市场的绝大部分,主要以价格为取向,全力集中于单价低的少年市场,价位从69美元到169美元;电动自行车独立专门店以销售高品质的车种见长,并较能符合个别需要,品牌售价从200美元到数千美元,平均单价在300美元左右。

欧洲电动自行车市场发展最为成熟,每年的销量就可达300万-400万辆。最大市场是德国、荷兰,以下依次是比利时、瑞士、奥地利、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欧洲约有64家电动自行车供应商,产品售价在990欧元-1647欧元(含电池价),供应的电动自行车约有三分之二属于日本雅马哈、三洋或松下辅助动力系统(PAS系统)。

(2)国内产品质量状况

我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产品具有节能、环保、低碳等特点,适应当前环保生活理念。随着产品的升级换代,主要生产的自行车为传统公路自行车,山地自行车及越野车、变速车种比重较低。符合健身、休闲、运动概念的中高档自行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由于自行车产品的设计制造相对成熟,其产品质量水平相对稳定。国家质检总局对自行车产品监督抽查,2015年合格与2014年基本持平,呈现质量水平稳定的状态。

(三)国内外产品质量状况对比

我国现行的GB3565-2005《自行车安全要求》是等同采用国际自行车安全标准ISO4210-1996欧盟是EN14764:2005、日本是JISD9301:2010、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AS/NZS1927:2010,这些标准均比我国实行的更加严格。而且这些标准在一些项目的设置上,各国针对本国情况作了不同的规定,如日本规定:夜晚骑行需有照明,如欧盟规定:反射器不作为强制性规定。我国现行的自行车零部件标准大部分是1993年制定的,虽然近几年陆续修订了QB1880-2008《自行车车架》、QB1881-2008《自行车前叉》、QB/T1719-2012《自行车钳形闸》、QB/T1720-2012《自行车涨闸》、QB/T1891-2012《自行车钳形闸》、GB22790-2008《自行车衣架》、QB/T1886-2012《自行车脚蹬》这7个标准,但由于标准化工作滞后的现状,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无法与世界接轨,我国的自行车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

在电动自行车方面,国外的技术要求比较细化:如欧盟(EU)在关于电动助力车的规定中,虽分别区分为自行车或踏板轻型机车,但大多数视为自行车。最高时速一般为25公里/小时。而德国做为目前欧洲电动自行车主要市场之一,规定电动自行车之时速必需维持在25公里/小时以下。美国对电动自行车时速的规定为32 公里/小时。日本对电动自行车的使用管理上采取了严格限制,只许智能型电动自行车上路,并对智能型电动自行车的要求制定了很严格规定。如:在任何路况情况下,速度小于15km/h时,人力:电助力≥1,即电助力不允许大于人力,但电助力接近于人力。在任何路况情况下,速度大于15km/h时,速度每增加1km/h,电助力下降1/9。速度≤24km/h时,整车电助动系统关闭。人力蹬踏开始后1秒钟之内,电助动系统上述开始要求工作;人力蹬踏停止后1秒钟之内,整车电助动系统关闭。为了节约电能,智能型电助自行车停止运行一定时间(一般为3-5分钟)后,整车处于休眠状态。必须保证骑行的连续性,电助力不能有断断续续的现象等。与国际上各国标准相比较,我国电动自行车产品标准的制定与质量监控仍有一定的差距。

七、轻工机械

(一)国外产品质量发展情况

1.中浓浆泵

中浓装泵通常包括中浓浆泵的泵体、泵前置立管、湍流发生器、抽气装置在内的输送系统。目前,国外中浓浆泵品牌主要有芬兰Kamyr,奥地利Andritz,瑞士 Sulzer,美国ITT Goulds以及德国ABS等,这些公司的中浓纸浆泵性能基本能满足中浓漂白工艺。上述国外研制的中浓浆泵输送浆料的浓度在8%~18%,效率达30%以上,扬程在100m以上,都能满足中浓氧脱木素的工艺要求。

2.流浆箱

德国的福伊特造纸机械有限公司、芬兰的美卓造纸机械有限公司、日本的川之江造纸机械有限公司等国外知名企业在流浆箱的设计制造方面都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且产品工艺也已十分成熟,技术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

3.无菌包装

在无菌包装产业链上国外公司占有我国将近70%的市场份额,如瑞典利乐公司、美国国际纸业公司等这些公司具有发展历史悠久、工艺成熟、市场认可度高、单位成本低等优势。其在塑料                                                                                                                                                                                                                                                                                                                                                                                                                                                                                                                                                                                                                                                                                                                                                                             包装行业的霸主地位曾一度无人超越。

4.乳品机械

在乳品设备上国外产品主要存在如:浓缩设备存在设备“回程”多、出料温度低、能耗高等问题;干燥设备存在排风温度高、进风不均匀、加热器传热面积小等。

由于节能减排的需要,国外热机械压缩式的蒸发器(MVR)已经应用比较成熟,而在我国食品饮料行业,依然在多效蒸发方面努力,对于大型的蒸发设备,尤其是在生物发酵过程的后处理工段,这一技术在国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国内产品质量发展情况

1.中浓浆泵

按用途分类, 中浓浆泵分为低扬程和高扬程, 其中用于中浓漂白工艺的属于高扬程中浓纸浆泵, 低扬程中浓纸菜泵主要用于中浓磨浆、中浓打浆、中浓脱墨工艺。

国内目前只有个别公司生产高扬程中浓泵, 但主要问题是扬程低、效率不高, 不能满足中浓漂白工艺的需要, 所以国内纸厂中浓纸浆泵基本依靠进口。以国内最常见的年产5~10万吨浆厂为例, 如果漂白工段含有氧脱木素, 其中浓纸浆泵的扬程必须达到100~140m。所以国内的ECF和TCF漂白项目多采用进口中浓纸浆泵, 价格高、维护不便、备件昂贵是阻碍国内造纸厂采用新型无氯或少氯漂白工艺的主要原因之一, 阻碍了国内制浆漂白技术的发展, 也是治理造纸漂白废水污染的主要障碍之一。

2.流浆箱

国内现代新型高速纸机流浆箱,基本上都具有以下的主要特征:

a.采用高效水力布浆整流元件。通过对水力布浆整流元件进行不同的结构和尺寸的设计,调节和控制不同的浆流情况,以适应不同的工艺条件要求。

b.重视稳浆室的作用。稳浆室能起到消除、衰减能量波动,稳定浆流的作用,对于满流气垫结合式流浆箱,稳浆室又是产生气垫和消除气泡的场所。

c.采用狭长流道,产生可控的微细湍流。在流浆箱的出口段利用狭长的流道,可以控制出口浆流的湍流程度,以产生微细规模的湍流,这一点在飘片流浆箱中体现得比较突出。

d.向一次布浆整流的趋势发展。大多数的新型流浆箱均为二次布浆整流,但也有向一次布浆整流发展的尝试。如能很好地分布浆流,这可能会成为今后的一个发展趋势。

e.)配置机外脉冲衰减装置。满流式流浆箱的一个弱点,是对压力脉动非常敏感。因此除对流浆箱本身进行改进外,有效的方法是在机外加设自动脉冲衰减器。

流浆箱是造纸机的关键部件,我国大型纸机的车速在稳步的不断提升,为适应纸机车速的提高以及市场对纸张质量的要求对流浆箱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使得流浆箱在结构、性能和控制上都在不断地改变和提高。

3.无菌包装

由安徽省科苑集团研制生产的全自动无菌包装机,其综合性能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杀菌工艺采用双氧水和强紫外线灭菌系统,保证了液态奶在包装过程中的卫生要求,包装成品率达到98%,具有良好的货架形象。杭州中亚包装有限公司生产的酸奶塑杯成型灌装生产线,在产量、自动化程度上都很高,是国外进口设备的有力的竞争和替代者。还有上海人民塑料印刷厂等也先后研制出了适用于各种机型的复合纸等,并达到相当水平。

4.乳品机械

我国的乳品机械工业的发展落后于乳品工业的发展,问题的存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设计、制造、使用管理及引进四个方面。

(三)国内外质量发展情况比较分析

1.中浓浆泵

纸浆浓度在5%以下时具有流动性, 当浆浓达到7%时, 纸浆已完全失去流动性, 输送困难。纸浆浓度在8 %1 8 % 称为中浓纸浆, 由于中浓纸浆中的纤维容易形成网络结构并含有大量空气,如果漂白工段含有氧脱木素, 其中浓纸浆泵的扬程必须达到100~140m,而国内大多中浓浆泵生产厂家没有能力将浆泵的扬程做到100~140m,高扬程中浓浆泵绝大多数只能依靠国外进口。

2.流浆箱

国外在追求纸机车速的同时不断改进流浆箱性能及结构,这样就产生了高能耗的结果,我国也在追求纸机车速追赶国际步伐,但一味的追求车速能耗问题也不可回避的凸现出来。

3.无菌包装

我国的无菌包装技术经过了从无到有,并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国外公司具有发展历史悠久、工艺成熟、市场认可度高、单位成本低等优势。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在逐步拉近与国外公司的差距。

4.乳品机械

我国乳品工业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近20年来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速度显得太慢,跟不上市场的需求,不论从品种、规格上,还是从质量、数量上看,都不能令人满意。在液体奶的贮存、杀菌方面,国产设备越来越多,但是在包装灌装方面,国内设备与国际上的老牌公司尚有不小差距。

八、钟表

(一)国外产品质量状况

国外钟表产品重点生产国主要有瑞士和日本。日本钟表企业主要有三大知名公司:西铁城、精工和卡西欧。这几家公司的钟表成品质量均比国内产品高。由于相关企业内控标准大部分比相应中国标准要求高,其检测结果均相当于我国钟表产品标准中的一等或优等品要求。合格率几乎百分之百。瑞士钟表企业主要有厉峰集团及其他众多知名企业,其产品质量均较高。

(二)国内产品质量状况

我国钟表行业的主要产品类别分为手表类和钟类。手表类主要包括石英手表和机械手表,钟类主要包括石英钟和机械钟。近年来产品总体质量有一定提高,但与国外先进国家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指针式石英手表检测结果不合格项目主要是防水性能,主要原因是零件加工精度、装配及装配时防水圈清洁等问题,同时中小企业检验手段的缺乏也是其质量得不到保证的原因之一。

机械手表检测结果不合格项目主要是使用可靠性、面上实走日差和温度系数,其中使用可靠性、面上实走日差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装配调试问题,温度系数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机心使用材料的温度特性问题。

当前,指针式石英手表、机械手表市场需求大,生产企业多,处于稳定发展期。镶嵌宝石、使用贵金属材料的高附加值手表生产企业增多。指针式石英钟(含附加闹时和附加装饰摆功能)仍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与前几年相比,有所减少。指针式电波钟、指针式电波手表由于我国电波信号使用、发射信号覆盖区域、信号强度和价格等原因,发展缓慢。根据钟表行业的发展趋势,低端小企业将逐步被取代。有一定规模的知名企业将逐步转型,培育自己的品牌,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寻求多种运作方式,占领中高端市场。

(三)国内外产品质量状况对比

我国钟表行业已形成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的珠三角地区、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天津等6大钟表主产区,产品总量位居世界前列。飞亚达、天王、依波、罗西尼、海鸥等中国的钟表知名品牌在品牌创意、品牌系统化建设和品牌的国际化运作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品牌相比仍有距离。在钟表外观件生产制造方面,我国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中国钟表行业占据世界70%的产量却只占世界30%的产值。钟表行业产业转型滞后于消费结构的升级,钟表产品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国外产品质量发展状况

国际知名品牌多数也为国内制造,主要技术质量指标、产品生产工艺技术与国内自主品牌相差无几。如博世的家电产品与西门子家电共用国内生产基地——江苏无锡的洗衣机生产基地以及安徽滁州的冰箱生产基地;博世家电也将与西门子一起分享博西家电集团建立在中国的国际采购中心

(二)国内产品质量状况

我国家用电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主要表现在家电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库存积压严重,销售收入增加幅度低于销售量的增长幅度,经济效益日趋下降,价格战仍不同程度存在。家电行业是一个全球化特征非常明显的行业,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极高,产业技术成熟。家电行业是组装为主的产业,生产工艺较为简单,大部分企业组装厂与主要零部件厂分立,垂直一体化程度低,上游产品多采用外购方式,整机产品附加值较低,利润空间小。如电冰箱产品,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电冰箱、冷柜产品的世界生产大国,产品产量、内销量及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总体来讲,各类型生产企业的技术研发、质量控制水平差异较大,但在主要安全和性能质量指标上都基本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如:对触及带电部件的防护;输入电流超过正偏差限值;工作温度下的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耐潮湿、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稳定性和机械危险;机械强度;结构;内部布线、电源连接和外部软线、外部导线用接线端子;接地措施;螺钉和连接;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固体绝缘;连续骚扰电压和连续骚扰功率(电磁兼容试验项目),噪声、储藏温度、总有效容积、耗电量、冷冻能力、能效等级等。历年来抽查结果显示:

无标题

再如洗衣机产品,我国是洗衣机生产大国,近几年我国洗衣机年产量为7000万台左右,其中2014年产量降低了1.2%。我国洗衣机生产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山东、安徽、上海、广东等地,其中浙江的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广东的企业以中型企业为主,江苏、山东、安徽以大型企业为主,如下图所示:

复件 复件 地图副本

近几年洗衣机产品整体质量较为稳定,主要安全质量指标整体合格率稳定在(90±3)%。

吸油烟机产品全国现有生产企业约400家,年产量2000万台,大多数生产企业集中在浙江、广东地区。从企业数分布来看,大、中、小三类企业在企业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5%和90%。其中包含外资、合资品牌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约为30家,年总产量不少于1400万台,市场占有率超过75%。吸油烟机产品的整体质量比较可靠,2015年抽查结果可见主产区抽样合格率均在88%以上

目前国内储水式电热水器生产企业近200家,年产量超过2000万台。大、中、小型企业比例约为1:2:7,其中大、中型企业的产量占全行业产量的70%以上。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中的大型超市和专业卖场中,大中型企业生产的储水式电热水器产品的占有率则更高。电热水器安全项目性能质量指标有额定容量、能效等级(24小时固有能耗系数)及能效等级(热水输出率)。由于不同规模企业质量水平差异较大,根据规模统计2015年抽样合格率情况如下:

近几年,净水器产品已成为居民家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目前全国有净水器生产企业3000多家,中小企业较多,主要分布在华东(江浙沪)、华南(广东周边)、华北地区(北京周边),其中核心品牌生产商约40家,主要品牌有东研、浩泽、海尔、格力、碧水源、完美、安利、荣事达、万和、TCL、沁园、3M等。该类产品属于近年来发展较为突出的家用电器产品, 2012年全国生产净水器三千万台(含各种品种、类型和规格),其中近25%出口;当年净水器总销售额一百多亿元人民币(含72%内销、28%外销)。目前该类产品整体质量水片还有提升空间,2015年抽样合格率统计情况为:按生产企业所在地统计企业和产品合格率如图:

生产企业规模统计合格企业数如图:

 

(三)国内外主要产品质量状况对比

家用电器行业是典型的组装制造业,世界家电业的投资和生产重心正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中国已成为跨国公司投资建厂的重点国家之一。我国家电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整体利润水平偏低,各企业尤其是大家电企业产品的同质化程度较高,市场领先企业之间的品牌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我国现阶段影响供应商对家电企业价格的控制能力的主要因素反应在成本方面。虽然我国的家电企业在劳动力成本上占有优势,但在技术上落后于国外家电企业,表现在某些高端产品上为国外企业或国内的外资企业所垄断。

由于我国家电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国内市场供过于求,消费者的选择面广,因此,消费者行为对整体市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家电企业面临国外技术含量高、性能好、产品差异化大的家电产品的挑战。

塑料制品

(一)国外产品质量发展状况

塑料制品生产在世界各地速发展。目前全世界塑料制品年产量已达1.3亿吨,美国第一,年总产达3干多万吨,日本、德国、韩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以及中国的台湾省其塑料制品的年产量均在数百万吨到l千多万吨的规模,多年来均以高达5%的速度逐年增长。

(二)国内主要产品质量状况

(1)产品性能不稳定。同一家同一类型产品不同规格的诸多批次产品中,部分检测项目合格。如某企业生产的HFB电力电缆保护管,共6种不同规格的产品,有两种规格的环刚度性能不达标。还有某企业生产的多种规格的PE给水管材,有部分规格的20℃静液压强度不满足标准要求。

(2)国内知名品牌的整体质量水平较好。国内知名品牌的产品性能普遍较好,原材料和生产过程的控制比较得当,尚无重大不合格情况出现。

(三)国内外产品质量状况对比

国外塑料产品的整体质量远高于国产甚至是中国产品出口到国外,再从国外买回来,质量也比国内销售的要好。国外的标准普遍要严于我国的国家标准,如美国出台了一系列食品接触包装法规,但同为法规,美国出台的却不是总法规而是已经细化到例如干燥剂包装、葡萄酒瓶帽,而资料表明欧洲在1935年便有关于食品接触塑料标准的规定,由此可见,国内外的差距不仅仅是10年而已

十一烟花爆

2014年全国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数约为3127家,产值近400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近500万人,生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0%以上,市场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业以手工生产为主,部分大中型企业已经有机械化生产,但未形成规模,烟花制造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企业规模构成以中小型企业居多。近年来,烟花爆竹产业的整体质量水平、安全生产控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产品特殊性质决定其生产、运输、储存、消费等环节必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一)国外产品质量发展状况

国外美国、欧洲等国生产企业非常少,大部分产品都是由中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家进口,现在国外标准中最严格的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主要特点为:多层次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法规体系,成熟完整的自愿性标准体系,规范的监管体系和企业的积极参与。美标与欧盟标准将烟花爆竹细化至产品,每类产品的规格、药量等有详细的要求,并对各类检测要求、工具进行了说明。

(二)国内产品质量状况

企业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出厂产品质量把关能力越来越强,烟花爆竹行业整体质量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是问题仍然存在。主要问题表现在:引火线引燃时间不达标、引燃装置不符合要求、标志不符合要求、燃放性能不合格。

烟花爆竹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标志不符合标准要求

(2)、引火线、引燃时间不符合要求

(3)、燃放性能不合格略有上升趋势

近年来每年国家专项抽查中都会有少部分产品燃放性能缺陷问题,反映了烟花爆竹作为手工为主产品质量难控的特点,也反映了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的具体情况,被查企业应认真查找原因,切实加强技术能力和管理培训,有效提升质量把关能力,确保消费安全。

2、不合格原因分析

(1)、企业质量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历年抽检看来,抽检不合格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标志和引火线。主要原因是行业门槛低,中小企业规模小、竞争实力差,往往只能在价格上恶性竞争,无力投入加强质量管理,导致企业的质量意识不强,特别是对标识、引火线等强制性标准没有足够的重视。

(2)、GB10631-2013新标准宣贯还需进一步落实,企业对烟花标准的理解掌握不够。很多管理人员对标准规定一知半解,无法有效落实规定要求。

(3)、GB10631-2013等标准的执行力度还有待加强。

(4)、企业出厂质检职责未认真履行,相当一部分未设立专职的检测部门和配备检测人员。没有形成产品先检验后入库的管理。

(5)、因产品涉及安全,标准条文采取全文强制。但管理部门标准推行力度还有待加强,特别是非主产区域监管力度更是偏弱。

(三)国内外产品质量状况对比

国外的烟花爆竹燃放产品多由中国、日本、东南亚、印度等国进口,其产品严格按所在国标准进行报关,且部分产品的要求严于国内标准,但也有部分产品国内的标准要求更加严格。

十二-毛麻

(一)    国外重点产品质量状况

国际上纺织检测的实施依据可以分别为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判定程序3大类。技术法规就是通过一定立法程序,由政府明令或行业主管部门公布执行,具有强制性效用的条文,涉及者必须无条件服从,违反者要承担法律责任。如欧洲的有关纺织品限制使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EN系列指令、REACH法规;美国的《有害物质法案》、《织物燃烧法规》;日本的《家用产品中有害物质控制法》《阻燃法》。所谓标准就是由行业或企业制定的针对某一领域或某类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技术性管理文件,起到指示、引导和统一执行的效用。标准的实施以自愿为前提,但一旦成为行业性共同遵守的技术准则,便自然具备了强制性特征。如欧洲的生态纺织标准(Oeko-TexStandard100);ISO系列标准;英、德、法及瑞士、丹麦等各个欧洲国家制定的标准;美国的纺织品染化师协会(AATCC)标准、美国材料实验协会(ASTM)标准;日本的JISL标准等。所谓合格判定程序通常是指海关、贸易委员会、知名大企业和品牌商对某类产品(重点是进口产品)质量指标内容确定及合格判定要求的文件,一般以生产工艺单或技术贸易合同的形式出现,对相关纺织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出口有直接、具体的指导作用。

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纺织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保护、自我安全健康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除了常规性检测项目,如纤维、织物和成品的外观质量成份含量分析色牢度、强力等指标,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经把涉及纺织品安全健康及生态环保方面的检测摆到了首要位置。

(二)    国内本行业主要产品质量状况

纺织国内检测的实施依据主要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致可划分为基础性标准、方法性标准产品标准3种。基础性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它往往涉及统一管理、概念和符号、量和单位的精度与互换性、结构要素、实现系列化和保证配套关系、产品质量保证、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如《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纺织纤维含量的标识》、《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服装术语》、《服装号型》等国家行业标准,对纺织检测起到规范性指导作用。方法性标准是指为实施某些检测项目,所必须明确使用何种测试工具(仪器),采取何种测试工作流程(步骤)以及如何计算或判定试验结果的那些标准,如《纺织纺织纤维鉴别试验方法》、《二组分纤维混纺产品定量化学分析方法》、《纺织甲醛的测定》、《水洗羽毛羽绒试验方法》等纺织服装行业专用标准,对纺织检测起到程序控制、方法统一的制约作用。产品标准是指那些专门针对某些工业批量性生产的产品,在材料使用、规格设定、加工方式、储存运输及交货依据等方面确立质量要求,并明确检验规则和合格判定内容的标准,如《毛针织品》、《男西服、大衣》、《衬衫》、《羽绒服》、《丝绸服装》等国家和行业标准,为检测判定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确立衡定标尺。

随着2003年国家强制标准GB18401《国家纺织品基本安全技术规》的实施,甲醛含量、pH值、耐水、耐汗渍、耐摩擦、耐唾液(婴幼儿)、异味和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等项目就成了国内纺织品进入流通领域前的必检项目,GB18401-2010的实施,增加了4-氨基偶氮苯检测,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增加为24种,国内流通领域内的纺织品已逐渐规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纺织品功能性、生态安全性和环保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功能性纺织品、生态纺织品和环保性纺织品的发展已成为国内纺织品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    国内外主要产品质量状况对比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加入WTO、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等形势变化与发展,我国纺织产业的壮大赢得了更大的空间。但与此同时,随着“生态绿色纺织”概念的普及,纺织检测的内容也不断增多,检测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不断地收集国外先进的检测资料,跟踪国外最新检测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加强人员培训,积极扩大检测项目,提高检测能力。特别是在针对环境保护和人身安全健康检测技术的正确采纳和运用上,需要重点进行研究和应用。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经把涉及纺织品安全健康及生态环保方面的检测摆到了首要位置。通过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判定程序等多方位的约束,确保纺织产品符合安全质量要求。尤其是欧洲通过近十年来生态纺织标准(Oeko-TexStandard100)的实施,令纺织品安全性能检测体系更加完备。目前为配合REACH法规的实施,纺织品所使用的化学品物质及配置品也在被进一步鉴别,如被证明其有害将受到使用限制,进入欧洲市场将更加困难。美国一向以严格控制纺织品燃烧性能而闻名,近期又加大了对儿童用品铅含量的控制,未经检测或经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不得进入当地市场销售。日本则对甲醛控制甚严,标准规定:进口幼儿服装不得含有甲醛,同时还十分重视对服装成品断针残留的检测,一旦发现此类情况,则整批产品拒收。

我国自2003年国家强制标准GB18401实施后至今已有十年时间,国内的纺织产品质量已逐渐规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纺织品功能性和生态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了进一步国内促进纺织服装行业质量水平新的提升,满足消费者和保护环境的要求,进而迎接全球纺织服装行业激烈竞争的挑战,我站除了常规的检测项目,检测技术发展重点放在了Oeko-TexStandard100标准中涉及的有害物质的痕量检测及功能性纺织品的指标检测上,不断强化现代服务意识,在国家和市场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努力提高自身对纺织品安全性、功能性和诚信可靠等各项指标的检测判定能力,以便能以科学的方法、精准的数据和权威的结论对各种不同纺织品的质地性能、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及所具有的功能做出评定,促进纺织产业健康发展,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利益,也为更好的为国内纺织行业的发展与国际接轨贡献一份力量。

十三 服装

(一)国外重点产品质量状况

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经把涉及纺织品安全健康及生态环保方面的检测摆到了首要位置。欧美等国通过制定各类严格的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判定程序,对纺织产品的安全质量进行严格监管。

如欧洲的REACH 法规,于 2007 年 6 月 1 日实施,该法规是一个包括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的新型贸易壁垒,其目的是保护人类健康的环境和市场,以及增强欧盟化学工业的竞争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欧盟建立了统一的化学品监控管理体系,将市场上 3 万种化学品及其下游产品纳入注册、评估和授权等三个管理系统。

美国的CPSIA/HR4040法案,该法令是自1972年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成立以来最严厉的消费者保护法案。新法案除了对儿童产品中铅含量的要求更为严格外,还对玩具和儿童护理用品中的有害物质邻苯二甲酸盐的含量做出新的规定。CPSIA影响着美国所有生产、进口、分销玩具、服装和其他儿童产品及护理品的相关行业。

尤其是欧洲通过近十年来生态纺织品标准(Oeko-Tex Standard 100)的实施,令纺织品安全性能检测体系更加完备。

此外,欧盟等发达国家越来越关注婴幼儿纺织品的安全性,针对婴幼儿服装普遍缺乏质量标准的现状,除了制定各类严格的法规对此进行监管。其次是纺织品质量检测越来越重视设计的合理性。如欧盟的EN 14682《童装绳索和拉带安全要求》,该标准专注于童装小零部件安全性能,以避免儿童危险事故为主要原则和依据,规定了儿童上衣拉带的安全规格、童装使用绳索和拉带的安全要求、童装材料、设计、生产的实施规范。

(二)国内本行业主要产品质量状况

近年来,中国纺织行业快速发展,中国纺织品质量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国高端纺织服装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质量水平已经完全具备国际先进水平。但是中国现存大量的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其创新能力和质量水平有限,中低档纺织品在中国仍然有相当大的市场需求,致使中国纺织品存在质量不均衡、个体差异大、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中国纺织品现存质量问题最直观的原因是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商品质量的不合格,其次是质量标准的不完全国际化。国外市场是我国商品出口的终极目的地,然而由于我国制定的质量标准未能完全与世界接轨,我国出口商品时常因质量不达标被拒门外。某些企业只重利益,随意减少生产工序降低生产成本、使用廉价原料、质控意识淡薄,造成产品质量问题。

从近几年我国出口服装因质量问题被召回的数据来看,多起出口儿童服装因绳带、小零部件设计不合格,被欧美国家和地区召回的事件,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多起服装因禁用偶氮、重金属等含量超出国外标准要求,被召回。

我国在2009年8月1日实施的GB/T22702-2008《儿童上衣拉带安全规格》和GB/T22705-2008《童装绳索和拉带安全要求》,规定了儿童上衣拉带的安全规格、童装使用绳索和拉带的安全要求、童装材料、设计、生产的实施规范。但是两项标准均为推荐性标准,目前童装类产品标准引用这两项标准甚少,市场上相应的监督力度也微小,对儿童服装质量的监控有待加强。

(三)国内外本行业主要产品质量状况对比

(1)侧重点

国内:注重纺织服装产品的耐用性,穿用性能。国外:注重健康与安全性。

(2)标准、法规体系

国内:纺织品检测的实施依据主要是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大致可划分为基础性标准、方法性标准和产品性标准3 种。按照执行力度又分为推荐性和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供相关生产企业参照执行,而强制性标准,是指生产单位、经销单位在产品生产、加工及销售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

国外:国际上纺织品检测的实施依据可以分别为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判定程序3 大类。技术法规就是通过一定立法程序,由政府明令或行业主管部门公布执行,具有强制性效用的条文,涉及者必须无条件服从,违反者要承担法律责任。

国外针对有问题的产品实施处罚和产品召回,最大限度的减少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对人身安全造成影响。

为了更好促进我国生态纺织品行业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国际上相关纺织品法规动态,紧跟国际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的潮流,注重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及时制定新标准,修订、改进现有标准,不断充实完善我国生态纺织品标准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纺织产品的生态质量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三、制约质量能力提升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1、陶瓷

(一)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陶瓷业因产能过剩已无新的规模扩张空间,而技术支撑不足、市场秩序失范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和产品质量提升的两大瓶颈。行业发展面临资源、能源和环保成本提高的挑战,破解产能过剩、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点的挑战,高端人才短缺、劳动力成本增长过快的挑战,面临打造国际化品牌需弥补诸多短板、国际市场“走出去”战略需应对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挑战。针对我国建筑陶瓷行业前十家企业的产量仅占到全国总量的13%,卫浴陶瓷前十家企业产量仅占到全国总量的18%,行业集中度显然不够的问题,通过兼并重组,到2015年,建筑卫生陶瓷前10家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20%,到2020年,达到40%,形成3-5家产业链完整的、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卫生陶瓷大企业集团,带动全行业转型升级。。

(二)本行业新产品的质量情况

陶瓷行业基本形成了三大类别:工业陶瓷、艺术陶瓷和日用陶瓷。其中,日用陶瓷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按瓷种分类。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有日用细瓷器、日用普瓷器、日用炻瓷器、骨质瓷器、玲珑日用瓷器、釉下(中)彩日用瓷器、日用精陶器等。

按花面装饰方法分类。按花面特色可分为釉上彩釉中彩釉下彩色釉、未加彩的白瓷等。

(三)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日用陶瓷的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涉及两方面:重金属溶出和抗热震性。而生产过程中原辅料,如高岭土、瓷石、颜料、熔块、花纸等的使用,产品配方,生产过程品质监控流程等都是影响它们的相关因素,具体如下:

1、原辅料的使用:原料主要是高岭土、长石、石英、瓷石等,由它们经过适当的配比加工形成坯料、釉料等,辅料主要为颜料、熔块和花纸等。其中,釉料、颜料、花纸是影响陶瓷终产品与食品接触安全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

采用外购坯料的企业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他们多以责任制的形式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主要规定后期的终产品出现问题时的责任划分及补救措施,其中少部分企业会要求供应商提供材料检测合格证明或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材料的品质进行检测,也不进行记录存档。而大型企业则会由其内部的品质检测管理等技术部门都建立一个合格供应商评价体系,供应商评价合格后以责任制的形式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供货时必须出具产品检测合格报告,同时要求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和企业内部的质检部门对所供原料进行不定批次的检验并进行原料使用记录存档。

在使用釉料、颜料、熔块、花纸这些可能会影响终产品铅镉溶出的外购原料时,中小型企业为主也是以责任制的形式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主要规定后期的终产品出现问题时的责任划分及补救措施,少部分企业会对使用釉料、颜料、金水、花纸的产品进行试烧,但也仅仅是对试烧后的终产品进行实用性、美观性等进行评价,如终端客户无特定要求,很少会有企业对终产品进行铅镉溶出量等食品接触安全相关的性能检测。而管理状况良好大中型企业,除去上述提及的合格供应商评价体系、供货合同签订和一系列的检测要求外,还会对所供原料进行试烧制成终产品,对终产品进行重金属量的检测,要求企业内部和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均通过后方可使用,但是很多企业在量产中就不再进行检测或只进行频率很低的抽查检验。

在使用企业内部自产的原料时,中小型企业的做法是直接使用或在终端客户特别指定要求的情形下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合格后使用,相应的记录不存在或不完善。大型企业则会通过内部自有的检测手段和设备对材料品质进行检测监控并进行记录存档,同时会不定批次的送样至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与内检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记录存档。

2、生产过程关键点的控制:铅镉溶出量和抗热震性是陶瓷材质食品相关产品安全监控的主要考量指标。陶瓷生产过程中与此两项性能相关的工序工艺等也是企业需要重点、有效监控的内容,主要涉及产品配方用料、烧成工艺、成品检测等关键点。

铅镉的主要来源是花纸、釉料、颜料以及釉上装饰彩料等,普瓷釉中彩瓷器的釉料特点及高温烧成工艺决定了其重金属溶出量极少或无法检出,因此在生产这类瓷器时,大部分中小企业为主都没有完整的试烧控制程序,即使成品出厂也只在客户特别需求的前提下进行铅镉溶出量的检测,但如果生产的是骨质瓷器或釉上彩日用瓷时,则会进行试烧,对成品进行相关检测,生产中主要控制的是釉料配方以及釉烧、彩烧等烧成工艺,但这些控制点往往不以文件的形式进行规范,而是成为工匠技师的经验后在日后的实际生产中进行贯彻实施。管控较好的大中性型企业则会在生产过程中有相应的关键点控制,例如制定新产品的试烧控制程序,明确规定在发生以下三种情况时——①首次使用某种颜料、釉料、花纸等原料;②更换供应商时;③采用新的烧成工艺,必须进行中试试烧,记录相应的烧成温度、时间、设备等情况,制出的成品进行内部检测或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检测,检测符合国标要求后才进行大批量生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会不定期抽取不同批次的产品进行内检或委托检测。另外,很多大中型企业开始将成本更高,但安全性更好的新型无铅无镉颜料运用于陶瓷生产,从源头上遏制重金属的溶出。

针对日用陶瓷的抗热震性这一项指标,中小型企业主要是通过对成品的检测来判断陶瓷产品的抗热震性是否达标;其中,小型企业和部分大中型企业只是通过简易的烘箱或其它方式对产品进行直接加热,不裂即视为合格,或者是在客户特别要求的情况下,委托第三方进行产品的性能检测,而从原料到产品出厂的全过程中并不对影响此项性能的其他影素进行监控;大型企业和部分小中型企业则会制定试烧控制程序,主要考察和记录不同原料及釉料配方、烧成设备及工艺对产品抗热震性的影响,并在量产中进行关键点的监控,大型企业往往会将上述流程形成规范性的文件实施,且在有能力检测的情况下,不定期抽取产品按国家标准进行检测同时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检测。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生产中,热膨胀系数往往不被企业采纳作为考量影响终产品抗热震性的因素或控制点。

总的来说,在工业化生产程度较高的大型企业中,针对陶瓷生产的工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内容涉及对工艺的基本要求、对工艺管理的基本要求,对工艺关键点的控制要求、对产品检测达标要求、对产品包装运输要求,对不合格品的处理要求等等,并形成了相应的程序性文件规范日常生产,在实际生产中的相应记录也相对规范完备。相比之下,虽然这些制度也在中小型企业中得到建立,但是其全面化、合理化的程度更薄弱,而以小作坊的形式生产销售的小型企业更是制度虽有、文件空白,日常生产以管理基本靠传统,操作基本靠经验的方式在进行

(四)实验室对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建议解决方案

对于部分小型高能耗低产出的企业,建议采取联动抽查、质检和工商共同执法,对部分企业、经销商进行抽查,为达到清除市场上不合格产品、特别是铅溶出量、镉溶出量等指标不合格产品的目的,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建议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监督检验结果信息,及时采取跟进措施,要求不合格企业整改到位。并合理地安排专项监督检查频次,及时获取质量信息,支撑产品质量风险的控制。

(一)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标准是产品质量的准绳。在市场经济中,从标准体系来讲,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这四个标准层级中,其项目和指标的严格程度应该是递增的,即企业标准应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在盐行业中却恰恰相反。

由于现行盐业体制的限制,以往盐产品的销售价格不由市场决定,同一产品无论质量高低都是一个价,同时由于盐产品由盐业公司统一调拨,没有市场竞争,所以生产企业没有提升工艺、提升产品质量的动力,这也是导致盐行业标准更新缓慢的原因之一。因而在企业制定的企业标准中,其项目和指标往往都参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有的甚至为了方便生产,项目和指标比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还要简单。

盐产品销售价格的较为低廉,导致整个盐行业的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低下,无力对产品、工艺进行研发,企业自己研发的产品基本都是采用简单的添加、混合添加物的方式来生产,对工艺、原料要求低,产品极易被复制。

(二)本行业新产品的质量情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食用品种盐由最初调味盐、强化营养盐等少数几个产品,每年销量还不足500吨;发展为今天种类已多达几百种,销量近百万吨;加工方式也由过去的手工或半机械发展为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较典型产品如以倡导健康的低钠盐、螺旋藻盐;用以食品加工的泡菜盐、榨菜盐、腌制盐等,在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差异性需要的同时,极大的丰富了市场和购买选择。从近几年各级监督抽检的情况看,盐产品的质量合格率基本在95%以上,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较易出现问题的质量指标一般为白度、粒度等感观性指标和碘含量偶有出界情况,但在产品检验过程中,发现仍有以下问题:

1、盐产品中添加物的分析方法标准问题

食用品种盐作为盐产品新开发出的种类,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普通食用盐中添加各种添加物后开发出来的,但这些添加物的分析检测标准现在是一大空白,也是一大难题,并且随着食用品种盐的种类不断增加,此问题的严峻性越来越突出。

我国标准中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上千种,大多只有针对其添加物本身的测定方法,而添加到食品中后的添加物的测定方法则很少,而为了食品的安全性,这些添加物在标准中都有规定的添加量,所以分析出食品中的添加物的含量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GB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食用盐中可以填加亚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钠、柠檬酸铁铵、二氧化硅和硅酸钙作为抗结剂。但食用盐中这些抗结剂的检测方法只有亚铁氰化钾和亚铁氰化钠有国家标准,而对其他抗结剂的检测方法既无国家标准也无行业标准。这样造成了对添加这些抗结剂的食盐生产企业监管的缺失,对食用盐安全造成一定的隐患。因此需尽快制定如《食用盐中抗结剂柠檬酸铁铵的测定》、《食用盐中抗结剂二氧化硅的测定》、《食用盐中抗结剂硅铝酸钠的测定》、《食用盐中抗结剂硅酸钙的测定》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食用品种盐产品命名标准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的盐行业标准中,只有一个与产品命名相关的标准GB/T 19420-2003《制盐工业术语》,标准中对一些食用品种盐产品进行了定义。但此标准已多年没有修订,对很多市场上新出现的产品没有定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盐业行业变革,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运用到盐的生产中,新产品不断出现,原有的《制盐工业术语》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因此该标准迫切的需要进行修订。此外,由于此标准是一个推荐标准,所以企业在对新产品命名时,为了市场需要或为了标新立异,往往都不参照此标准。而对食用品种盐产品命名的有直接规定的标准,现在还缺乏。

(三)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如上文所述,食用盐中可以填加抗结剂等其他食品添加剂,但大部份食用盐中的添加剂的检测既无国家标准也无行业标准。这样既不利于主管部门、公众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也给企业对产品质量的免责带来难度,对食盐安全问题带来一定的隐患。

(四)实验室对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建议解决方案

尽快开展食盐中添加剂检测方法的研究,制定《食用盐中抗结剂柠檬酸铁铵的测定》、《食用盐中抗结剂二氧化硅的测定》、《食用盐中抗结剂硅铝酸钠的测定》、《食用盐中抗结剂硅酸钙的测定》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三、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

(一)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洗涤用品作为广大居民日常使用的低值易耗产品,产品质量与成本关系很大,设备投资小,技术门槛低。从消费层面考虑,当产品价格偏高,则有可能失去大量的中低消费者,由此限制了企业增加投入,提升产品质量;从技术方面考虑,产品生产技术含量低,易于仿冒,市场存在一定的假冒产品,蚕食了企业利润,降低了企业研发投入能力;在市场流通方面,大型零售商的各类进场费用,以及少数部分地县工商系统以创收为目的的对企业罚没,削弱了企业发展的能力和积极性。

(二)本行业新产品的质量情况

表面活性剂和洗涤用品行业其产品总体质量可靠、稳定,近年来以天然植物为原料代替化石原料开发表面活性剂,此类表面活性剂在加工生产环节、以及使用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较化石原料小,更加安全环保。对于此类原料在应用中目前尚未发现有影响的质量问题,受其成本和应用方式及效果制约,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推广和技术消化。

(三)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鉴于行业特点和产品使用效果,迄今尚无发现存在行业性、区域性、系统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洗衣液中荧光增白剂、自来水中出现洁厕灵等一些事件,经媒体曝光受到广泛关注,事实上炒作成分居多,并无多少科学证据证明问题的发生以及存在的安全问题。

(四)实验室对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建议解决方案

洗涤用品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国家质检、工商、社会媒体等都非常关注产品质量和安全。长期以来企业和行业对于产品性能、制造成本关注较多,而对于产品使用中和使用后对人体、环境方面的安全性关注偏少,仅有的少量产品安全性方面数据资料也是翻译国外的二手资料,因此有必要针对洗涤用品配方原料的安全性开展系统性研究,以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四、塑料包装

(一)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塑料包装行业企业数量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大多处于低端水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以创新为先导的发展格局迫在眉睫。

1、虽然我国塑料包装产品质量水平总体较好我们的质量水平与日本的差距就在于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员工的质量意识,这需要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首先要打造有质量意识的企业,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质量达标和质量稳定是不同的,现在有很多企业的质量水平时好时坏

2、完善塑料包材质量监管领域的体制,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及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加强部分塑料容器、材料及其加工助剂的检测方法及产品标准中部分性能的要求,对一些较老标龄的标准及时修订更新,增加塑料包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各种性能的相应检测项目。特别是塑料包材的关键性能的指标,应按照不同行业的需求进行规范。

3、加强塑料包装的科学管理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对废弃塑料进行回收利用,并逐步开发、利用可降解塑料。

(二)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塑料包装行业是一个跨行业的工业类型,比如包装工业品、日用化工产品、农药、食品、医药。受到重点关注的是食品与药品包装,也是许可证制度或注册证制度管制的产品。

以食品用塑料包装为例,食品用塑料包装最大的质量安全问题是溶剂残留量、蒸发残渣等卫生化学指标,尤其是溶剂残留量,几乎是历次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工作中最常见的质量安全问题。卫生指标与化学指标不合格会使包装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迁移进入食品中,从而对人身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塑料包装材料潜在的卫生安全四个方面:一是塑料材料本身残留单体、各种添加剂及加工中产生的低分子物质的迁移问题;二是印刷带来的溶剂残留, 尤其是酮类、苯类溶剂及油墨中的重金属和各种添加剂的问题;三是复合粘合剂等带进的溶剂残留,水性和醇溶性聚氨酯生产中的分散剂、封端剂、保护剂问题;四是制袋、挤复工序中的爽滑喷粉。这些塑料包装材料中的残留物质在与食品的接触过程中就会迁移到食品中, 从而造成食品的卫生安全问题。

为更好地保障产品质量安全,需进一步健全塑料包装材料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主要是加强部分塑料容器、材料及其加工助剂的检测方法及产品标准中部分性能的要求,对一些较老标龄的标准及时修订更新,增加塑料包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各种性能的相应检测项目。其次,按照塑料包装材料使用行业进行分类制订产品标准及相应性能指标的限量值,以严格要求塑料包材的产品质量及稳定性;再者,许多新型塑料包材产品缺乏相应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塑料包装材料中的有害成分,应及时对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和更新亟待解决,还需及时完善新材料的安全性评价程序和评价机制。

(三)实验室对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建议解决方案

从我们已开展的风险监测及科研研究来看,检验合格的产品可能在两方面存在风险:一是特定条件下(如高温、微波加热、重复使用条件等)产品的卫生化学指标有时超出标准限量;二是标准中没有提出检验要求的项目存在安全风险。上述两个原因,导致了产品“合格但不一定安全”。所以,建议大力开展了风险监测或安全评价活动,对标准之外的物质和实际使用条件下的隐患进行检测,可实现质量风险的早跟踪、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

五、玩具

(一)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部分玩具生产企业和玩具贸易商对玩具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和对标准的理解不到位,在玩具的设计、制造阶段未充分考虑到玩具的结构、尺寸缺陷可形成的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潜在伤害危险。如物理机械性能、电性能、标识和使用说明的不合格。

2.企业为降低成本使用有毒、有害、变质或劣质的原材料制造玩具如毛布绒软体玩具的填充料为“黑心棉”,使用工业或生活废塑料制造塑胶玩具,不合格表现为化学安全性能、燃烧性能。

3.生产企业和玩具贸易商对美国、欧盟等发达地区对于儿童用品的新指令和法案中某些有害物质、元素的禁、限规定不了解、不熟悉,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添加中未加以关注,致使产品的某些有害物质超标。

(二)新产品的质量情况

在玩具门类下未出现新的产品类别。

(三)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玩具的主要质量指标特性包括:机械和物理性能、化学安全性能、燃烧性能和电性能、标识和使用说明。

1.机械和物理性能

小零件:玩具可拆卸的部件或经可预见合理滥用后脱落的部件若容入“小零件”试验器,称为“小零件”。小零件的直径31.7mm是模拟婴幼儿“喉咙管”直径。若玩具上可拆卸的零部件或不可拆卸的零部件如果不能承受“可预见合理滥用”,则很容易使儿童在玩耍过程中导致吞食或侮辱气管造成窒息危险。

可触及的危险锐利尖端、锐利边缘:可触及的危险锐利尖端、锐利边缘的存在会有刺伤儿童的潜在危险,导致在使用接触到该位置时,容易割伤手,引起伤害的年龄范围跨度较大,因此危险锐利尖端、锐利边缘的伤害范围面较广。

突出物:玩具中存在危险的突出物,如果儿童跌倒在玩具上,可能产生刺伤儿童身体的危险。这种突出物一般是比较硬的材料,比如金属、塑胶和木头等,若没有及时处理,随意放置在地上,如果儿童不小心跌坐到这类突出物上,可能会被戳伤。

绳索:依据GB 6675,绳索即为规定长度小于220mm的“绳索”,若玩具上可能存在绳索过长(超过220mm)可能使其形成缠绕活套导致圣所缠绕颈部误拉造成窒息危险。

间隙:间隙是有针对性的指5mm-12mm之间模拟婴幼儿的手指直径。当玩具上的间隙在5mm-12mm之间时容易造成儿童的手脚指夹伤或伤害。

塑料袋和塑料薄膜:在玩具的玩耍过程中,若儿童出于好奇或意外将塑料袋套入头部时,由于塑料袋的厚度偏薄,当儿童呼吸时塑料袋的薄膜易覆盖在口鼻处,将造成窒息危险,并且当危险出现时,由于儿童处于慌张状态,将很难及时将塑料袋取下,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弹射物:依据GB 6675,“弹射物”主要是针对“动能”应小于0.08J且弹射物端部形状不为尖状。若玩具中由于弹射物动能超过0.08J,且弹射物为尖状,易在玩耍过程中伤害儿童的眼睛、皮肤。

2.化学安全性能

重金属:玩具中的特定元素的迁移量超标,这些元素在人体中积聚后,对人体有着极大的危害。例如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金属元素,它可影响神经、造血、消化、泌尿、生殖和发育、心血管、内分泌、免疫、骨骼等各类器官,影响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更为严重的是它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和智力发育,损伤认知功能、神经行为和学习记忆等脑功能,严重者造成痴呆。

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通常被添加产品柔性PVC中,广泛用于与人际接触频繁的物件上,尤其是儿童用品和儿童玩具邻苯二甲酸酯对儿童可能造成的风险已经由毒性、生态和环境科学委员会(CSTEE)做出分析,当儿童在咬或吸吮玩具时,邻苯二甲酸酯从玩具和儿童用品中渗出,对肝脏、肾和生殖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还有致癌及导致内分泌失调的潜在危险,美国纽约罗彻斯特大学研究结果认为,与邻苯二甲酸脂接触可能造成男婴生殖系统发育不正常。

填充物:GB 6675规定,玩具的填充物应清洁。一些“三无”的填充玩具是用黑心棉做填充物,而这些填充物由于含有甲醛等有害化学物质,容易使儿童流泪、起红斑,严重者还能诱发皮肤病或其他传染病。

3.燃烧性能

玩具所使用的材料不是阻燃材料或阻燃要求达不到标准规定,可能在意外情况下燃烧,产生烧伤儿童的危险。对玩具燃烧性能的要求,主要是为了保障在玩具或材料燃烧时的火焰蔓延速度对儿童造成严重伤害之前,可以让儿童有时间搬去、扔下或者离开玩具。

4.电性能

玩具电性能不合格(如绝缘性能不良)会导致触电、电击、着火等危险。玩具的电性能涉及至少有一种功能需要电的玩具的安全,主要有标识和说明、输入功率、加热和非正常工作、工作温度的电气强度、耐湿性、室温下的电气强度、机械强度、结构、电线的保护、元件、螺钉和连接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耐热和耐燃、辐射、毒性和类似危害等方面的要求。

5.标识和使用说明

标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家长有提醒作用,可以防止家长们购买不合适的玩具。同时可以提醒使用中的注意事项降低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从2015年的检验情况来看,玩具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机械和物理性能、标识和使用说明两类,具体项目为:小零件、小球、某些特定玩具的形状、尺寸和强度、绳索和弹性绳、圆孔、突出物、塑料袋和塑料薄膜、标识和使用说明。这些质量安全问题已通过监督抽查公告、消费警示等方式予以公示。

(四)实验室对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建议解决方案

1.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开展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活动,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生产企业和玩具贸易商应及时了解销售地区对玩具的新要求。各玩具协会组织、标委会和相关监管机构应加强对相关标准的宣贯及培训。

2.开展重点产品的质量提升活动,增加对产品的监管范围和频次,并及时发布和公告,利用舆论手段促进产品的优胜劣汰。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伤害报告制度,健全质量信用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将质量违法违规记录作为企业诚信评级的重要内容,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假冒品牌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

3、监管部门结合玩具的特点及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开展风险监测项目,并及时公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告知消费者产品存在的风险隐患,提醒消费者加强选购、使用环节的自我保护意识。

4. 完善和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强产品召回管理。完善产品质量评价体系提高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有效性,推动自愿性产品认证健康发展,创新发证后监管手段。支持行业组织发布品牌自律规范或公约,开展质量信誉承诺活动。

六、 自行车

(1)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自行车行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产品质量和档次不断提高,企业实力逐渐增强;科技进步和创新取得新成果;自主品牌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发展不平衡,存在“散而弱”的问题。“散”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分布比较散,虽然产业主要集中在环渤海、江浙沪和珠三角,但是企业在上述主产区星罗棋布,形成集聚区少,产业集群特色还不突出。二是企业合作意识差,过分注重相互竞争,缺乏联合,没有形成良性竞合关系,低价同质化竞争比较普遍,产品仿冒和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仍有发生。三是企业数量多,发展良莠不齐,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带动作用不突出。“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行业中还没有一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研发人员比例较低,产品内在结构功能和生产工艺等核心技术方面的创新成果少。另一方面管理水平较低。科学管理模式还没有普遍建立,信息化管理手段还不健全,两化融合滞后、家族企业管理等一些阶段性管理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企业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外部压力的手段不足。

2、产业出口依存度较高,仍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首先是产品档次不高、价格低。贴牌生产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小轮车和普通城市车上,历年平均出口单价一直没有突破50美元。其次是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出口新兴国家少。对国外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还不强,频频遭受反倾销制裁和其他贸易壁垒,受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影响较大。最后是企业缺乏走出去的信心和实力,没有能够将生产能力投射到海外,国外的政策、劳动力、配套设施等等影响企业走出去的信心。 3、产业整体大而不强。4、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一是行业集中度不够高。主要表现在生产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占全行业比重不高。年产量100万辆以上的企业数量仅占企业总数的2%左右。二是专业化分工、产区集聚仍需继续深化。以天津为例,众多自行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分散在不同城区。三是出口产品较为单一。目前出口产品主要以代步车和小轮车(20英寸或以下)为主。

5、行业缺少自有品牌。一是国内市场知名品牌数量及其所占市场份额均较低。自行车行业咨询报告调查显示,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整车企业均超过千家,2006年仅7家企业分别获得“中国名牌”或“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在评选过程中发现,占市场份额最高的企业也仅为7%左右。二是行业缺乏国际知名品牌,缺乏通畅渠道。自行车行业出口产品80%以上为国外定牌生产,其余的不到20%产品虽以自有品牌出口,但主要通过超市进行销售,产品以小轮车为主,很难提升档次和附加值。

6、行业盈利状况不理想。一是国内市场呈缓慢下滑趋势。二是出口继续稳定增长但空间有限。国际市场贸易量长期稳定在7500万辆左右,我国2006年出口5600万辆,占全球75%。三是行业平均利润仅为4%左右。

(二)本行业新产品的质量情况

电动自行车新产品的发展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越做越大,越豪华,这样的产品大多采用豪华箱包车型,大容量电池,大功率电机,外形上豪华气派,骑行时快捷迅速,但在检测中整车质量、最高车速、制动性能、脚蹬间隙、电机功率、脚踏骑行能力以及反射器安装要求等项目容易出现不符合,也会导致综合判断不合格;二是轻型助力新型,引入新材料、新能源,采用锂电池作动力,采用铝合金、镁合金或钛合金材料做车架,采用折叠结构,产品结构新颖,轻快便捷,但制造成本高,结构强度不稳定,续行里程短,检测中常常出现车把强度项目不符合,车架前叉组合件强度项目也不能得到保证。

(2)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我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产品是已经比较成熟的产品,有着比较稳定的外形、结构和质量,也有着比较稳定的配套市场。但是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个别企业经营者的质量意识相对薄弱,使得电动自行车产品的质量也存在着一些质量问题。

1、根据国家监督抽查和市场数据分析,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电动自行车超速问题:电动自行车产品当前的主要质量问题是依据《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GB17761-1999)进行综合判断,产品整体符合要求,个别项目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比较严重。但是在实验室检测中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在检测最高车速否决项目时,有数值明显过低的现象,标准要求电动自行车的最高车速必须在20km/h以下。而在国家监督抽查中最高车速小于20km/h,最慢者还不到6km/h。电动自行车只有这样的速度基本就不具备电动骑行的功能。经检查,大部分电动自行车产品具有一个外设的限速装置,去除这个装置,车速就能够达到20km/h以上,甚至可达到30km/h以上。由于最高车速项目是否决项,如果去除限速装置进行检测,产品的合格率将会大幅度的下降。而最高车速项目是否决项,只要此项目不合格,就会判定该产品不合格。因此市场上出现许多带有外设限速装置的电动自行车产品。虽然在各种检测中的产品符合标准要求,但潜在的危险流入了市场。限速装置大多是限制驱动回路的电流值,使得电动自行车驱动电流在检测中达不到设计要求,正常检测中电流值过低,导致骑行速度过慢,同时也影响检测欠压、过流保护功能项目的合格率。

电动自行车超重等一系列问题:市场上由于电动自行车越做越大,越豪华,这样的产品大多采用豪华箱包车型,大容量电池,大功率电机,外形上豪华气派,骑行时快捷迅速,造成整车质量超重超速,影响制动性能。车辆重量超出标准要求。使骑行者人身安全保障减小,车辆本身不易控制,灵活性差。从而造成骑行者在骑行中,在采取制动时,由于骑行者加上车辆本身重量超负荷惯性过大而不易制动,从而发生事故。

电动自行车骑行功能:市场上销售的豪华型电动自行车大部分不具备具有脚踏骑行功能。

车架/前叉组合件强度问题:在质量检测中属于否决项。由于人工焊接使得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没有保证,因此出现开焊和断裂的现象。同时由于人工焊接对环境和人员的健康均产生影响。

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和充电器故障问题:电动自行车充电器缺乏过充电、过电流保护装置,将蓄电池充满之后不能转入涓流充电模式,而是继续保持大电流充电,导致蓄电池高温,极板腐蚀,容易引起电池漏液或发热爆炸。

环境保护问题包括:电动自行车电池和喷漆烤漆等问题缺少绿色制造与回收再制造在利用的机制,从而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产品整体装配质量不高,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如:前、后轮辋与前叉、车架平立叉两边间隙的相对偏差检测不合格;前、后轮中心面相对偏差超差等问题。

把立管静负荷不达标,一是市场上追求外形新颖,使得把立管的长度增大,更有一些折叠式车把,把立管的长度是普通车把的数倍,导致把立管的强度不足,不能满足标准要求。

反射器问题:漏装或者光学系数不符合标准要求,反射器不单单是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的装饰物,主要是骑行者在夜间骑行的时候,汽车的车灯照到自行车的反射器上,它反射回来的光让汽车能够看到前面有骑行者,提醒机动车注意骑车人和骑行的方向。按照国际标准要求,电动自行车要求要安装前反射器(或灯)应为白色、后反射器应为红色、侧反射器和脚蹬反射器为黄色或白色。这样在夜间骑行的时候,在灯光的照射下,根据它反射出的不同的颜色,以此来保证骑行者的人身安全。在检测和市场销售的产品中发现大多数产品没有安装侧反射器。

脚蹬间隙(地面距离)问题:造成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车架中接头离地距离过低;曲柄过长。该项目考核脚蹬与地面的距离,上述原因可造成,转弯半径加大,小半径转弯时(曲柄脚蹬)易造成车辆侧翻的交通事故。

儿童自行车等产品问题:安全警示用语不规范,容易造成消费者在使用时没有注意到产品的提示信息,易对婴幼儿产生危险。

儿童自行车应安装全链罩,市场上有部分产品未按要求安装全链罩而安装的半链罩。

(四)实验室对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建议解决方案

围绕轻工自行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自行车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要求,以保障中高档自行车骑行安全、健康安全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对自行车用智能识别、智能操作和智能监控进行研究,形成与行业管理和监管措施相联动、与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相适应的智能自行车产品技术体系。

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能力提升以及在行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如下几个方面需要快速的完善。

1、建立健全自行车产品生产过程的动态质量监督机制

目前自行车质量监督还处于批次质检,事后监督的局面。面对自行车行业企业数量多,档次规模水平差距大,生产管理基础不一的状况,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动态质量监督机制,实现质量监督机构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品生产线上作业质量以及企业按照标准生产的质量管理状况的动态监督,在行业定期开展质量飞行抽检活动,实现质量监控常态化,使企业对于产品质量和质量监督看作是生命有所重视。此外,质量监督机构应建立现场监督指导制度,授权检验人员应分批对企业在产质量状况开展调研分析,就贯彻相关标准进行指导。以保证进入市场的产品质量,保证消费者的利益。

2提升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监督,实现自行车质量监督检验与环保监督的联动

3、提高与国际质量标准以及市场准入的接轨能力

4、加强国内涉及自行车领域的质检机构的合作联盟建设,实现质量监督宏观一体化、大数据信息共享运行体系。

5、对质量检验设备和实验室装备配套实现统一定制

6、提升质量检测人员素质。

    七、轻工机械

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造纸机械

造纸业已经走到了盘整的临界点。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影响造纸机械质量的提升,首先,难以吸引大量的资金投入。造纸机械行业是传统行业,需要大力改造行业的现代化装备水平。随着国家信贷政策的宏观调整,企业靠自身创效积累资金和向社会融资的比例会加大,难度也更大。其次,难以获得高新技术。目前,造纸机械企业对国外新技术的吸收、消化主要偏重按图制造,以产品实物推向市场。加入WTO后,由于国外公司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内企业要采取以往的形式进一步获得高质量、高效益、高效率、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等的制浆造纸高新技术难度极大,因此,国内企业必须重视自主开发能力。再次,难以拥有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制浆造纸机械高新技术的专业知识涉及面较广,许多知识和经验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一批具有新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否则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制浆造纸装备技术上的突破。这光靠企业自己的力量很难在短时期内拥有能攻克高新技术的高级人才,而且也会面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人才争夺。最后,难以营造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宏观经济变化的背景下,作为具有刚性需求的食品工业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在经济运行中,同时还存在着有碍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诸多因素。首先,区域化集群缺乏。社会化大生产程度低下,难以实现将产品做精、做细,企业缺乏竞争力,产品缺乏技术含量。其次,创新型技术性人才短缺。受制于传统择业观念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目前真正的从事制造业的技术型人才急剧短缺。中国现在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制造成本急剧上升。再次,加工配套设备技术制约。控制系统和功能部件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食品机械行业发展的瓶颈。最后,消费者对国产品牌认识不够。

)新产品的质量问题

双辊挤浆机是黑液提取,洗涤、浓缩的主要设备,在制浆造纸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机产值相对较高、加工精度要求高、技术难度大、自动化控制要求严格、短时间内不会有大量的竞争对手,是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主要技术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的滤液流道和防滤液倒灌设计,提高了滤液流速和排量,同时保证滤液排放畅通和防止回流反湿现象,从而达到最为理想的出浆干度。

(2)优化进浆流道以有利于过滤脱水和置换洗涤,并通过增大有效过滤面积,有效地提高单机设备的过滤能力,提高洗涤和生产效率。

(3)底部采用液压升降锁紧装置,气囊密封结构,在降低拆装劳动强度的同时保证良好的密封性能,避免漏液。

(4)上刮刀与出料螺旋组装成一起,用弹簧自动调节,使之与辊面接触良好,刮料效果好,密封好。刀片分成4块,更换方便。

(5)辊子表面采用特殊加工微孔筛板,流体阻力小,纤维流失率低。

(6)纵向密封采用水密封技术,密封性能可靠。

(7)使用新型滤板组装工艺,提高辊面精度和使用的可靠性。

(8)配备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液压双马达驱动系统,以满足置换压榨双辊挤浆机对低转速、大扭矩和平稳运转的高需求。

造纸行业的靴式压榨:其应用范围目前已扩展到了所有纸产品的脱水—从纸浆一直到卫生纸,甚至到压光。从文化纸而言与一般的压榨压区大不相同的是,靴式压榨可以改变压榨压区的压力。压力分布分别适合于有关生产过程的工艺要求,从而可以相应地制造出压力靴。压力分布是为柔和脱水而设计的,目的是获得具有尽可能高的松厚度和干度的均匀纸页。从纸板和包装纸而言根据工艺要求对压力分布和线压进行选择。这些再加上压榨部机架中设备的几何尺寸,就是选用靴式压榨模块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从卫生纸而言最新的发展之一是将靴式压榨技术用于卫生纸的生产。卫生纸压榨靴模块的一个特别之处是其挠性的靴套,并且这个靴套施压干凹面的压力靴上。延长的压榨区所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柔和地脱水,因为与一般的压榨相比,它的压力梯度平坦而且最大压力也小。当然也有它自身的问题如较以往压榨方式结构偏于复杂,还有要相应的结构与之配合。

)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1.造纸机械

虽然国内造纸机械产业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产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转变,但是在未来5年中,造纸工业装备行业要与造纸工业同步发展,进一步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向造纸行业提供低投入高产出,节能、降耗、少污染的先进装备,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依然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造纸大企业的装备基本都是国外引进,对国外技术依赖度高,中国纸业总体发展前景良好,但需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与提升,方能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食品机械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社会公众对食品卫生缺乏安全感。2011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迭出, “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 “毒血旺”、“地沟油”、“塑化剂”等都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对于食品设备而言,影响安全卫生存在主要的质量问题有两个方面,首先是设备结构的可清洗和易于清洗、杀菌的特征,这要求食品加工机械设备的设计者和制造商,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法规和标准所强调的术语的技术含义,以及质量要素的核心思想,方能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第二是在食品原料到产品的加工过程中,与产品直接接触的材料的安全性问题,要保证在生产环节中有害物的迁入量不至于对消费者造成身体的伤害,在设备零部件材料选择时,就必须遵守法规和标准的要求,而且需要有关参与设计和制造的人员,必须清楚地理解现在发达国家提出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保证体系,有害物迁移不得超标的理念。这一点越来越会引起社会的关注。

食品机械总体存在自动化水平较低,深加工能力较低,生产效率较低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如乳品机械要发展安全、可靠、先进的生产线,增加品种,提高系列化、通用化、标准化水平,改进制造技术,增加可靠性。发展多效蒸发器,推广微机应用和 均质与分离技术、先进杀菌技术和检验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各种形式的无菌包装设备;饮料机械要加大新技术的应用,开发高压、电、磁、光等技术的新型杀菌设备、激光技术控制高速无菌灌装设备、新型分离设备和气液混合设备,加强高技术含量的检测设备和过程控制技术。

(四)实验室建议解决方案

1. 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因此,企业的各级领导首先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把产品质量切实放在生产经营的首位,把“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思想贯彻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的质量责任制要落实到每个人

2. 提高重点装备自主化水平

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突破重点装备关键技术,加快装备自主化。造纸装备重点要发展大幅宽、高车速造纸成套设备;食品装备重点要发展新型绿色分离设备、节能高效蒸发浓缩设备、高速和无菌罐装设备、膜式错流过滤机、高速吹瓶设备等;塑料成型装备重点要发展全闭环伺服驱动、电磁感应加热和多层共挤技术的挤出设备。

3. 推进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技术进步,是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的根本性措施和重要途径。一是要面向市场,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目标,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尽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科学技术研究,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全面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水平;二是要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企业在开发、生产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基础上,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更新、改造落后装备,完善技术保障手段,为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打下扎实的技术基础。

八、钟表

一)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工艺水平落后

作为主流产品的自动机械表机心制造,依然沿用传统的老工艺。

   2、设备工装陈旧老化

装备年久失修,加工精度难以达到要求。由于材料及热处理工艺等差距,致使刀具、模具质量差,寿命短,造成加工零件外形、工作面毛刺大、出现撕裂和塌边,致使零件不能正常工作,引发质量问题。

    3、原材料的质量急需提高

表用金属材料,不论是板材、带材、棒材,其物理性能、机械性能不稳定,时常出现裂缝、杂质,尺寸偏差不一致、不均匀。

    4、零件加工质量需不断提升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零部件加工质量不高,表面、工作面光洁度差,尺寸及形位公差不稳定、不一致、离散度大,这都是造成使用不可靠的潜在因素。

   5、手表机心质量需稳步推进

国产手表机心在质量稳定、可靠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影响消费市场需求,使得知名品牌手表不敢使用国产机心而大量进口。据了解,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国产自动机械表机心市场返修率约10%,有的厂家达30%,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瑞士、日本约小于3%

(二)新产品的质量情况

近年来,较引人注目的钟表可穿戴产品(智能手表),概念新颖,发展势头可观。2015年中心也接受过相关产品的质量检测,由于我国现在没有相关产品的标准,我们只能参考同类标准进行测试。由于该产品的跨界等属性,其标准的立项和检测方法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三)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1、使用可靠性

机械机芯的使用可靠性问题是产品质量的重中之重,可靠性差是国产自动机械表机心存在的突出问题。综合分析,产品总体质量加工水平、装配调试技术和主要夹板的固紧螺钉松动均是造成可靠性问题的潜在因素。

2、走时稳定性及环境适应性

国产自动机械表长期走时稳定性差。从日常检测结果看,温度系数出现不合格的情况较多,产品温度特性存在问题,主要与摆轮游丝组件的选材密切相关。

(四)实验室对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建议解决方案

1、更新装备

生产企业要加大投入,一方面引进先进关键设备,翻新、修复陈旧设备,提高精密加工精准度,同时创造条件,集中行业力量,研制数控先进设备,如机械手表夹板柔性加工自动生产线,零部件自动装配设备等。

2、提高原材料质量

材料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短期内国产材料质量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关键材料建议采取集中外购的方式。

3、提升工艺水平

各生产企业应改变落后的生产工艺,在工艺改革、工艺创新上下功夫。

   4、提高检测水平

要提高、要发展,就要有先进的检测仪器和手段。研究、跟踪先进的检测技术,检测项目要扩展,检测仪器要齐全,要向检测数字化迈进。

5、提高精密加工技术

提升零件的加工精准度,零件尺寸及形位公差应有高的集中度和一致性。高品质的零部件,需要先进装备、工艺、检测仪器和手段做技术支撑。加强外购件和配套零部件加工质量的控制及检测能力。

      6、加强质量管理

对职工加强质量教育,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监督检查,形成制度化保障,建立完善而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生产过程中注意保护零部件及机心质量。

 7、加强专业人才培训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探讨与学校(或机构)合作进行专业正规培训。

8、构建研发团队

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体系,针对质量攻关,材料研究,工艺、装备技术创新等方面搞一些产学研合作项目。

九、

一)制约重点产品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家用电器产品总体质量状况良好,质量水平一直在稳步提升,但与发达国家家用电器产品的性能质量和与日益多元化和差异化的消费需求相比,综合产品质量还处于中档水平,产品档次仍需进一步提升。

1、企业技术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从行业整体来看,我国家用电器企业的技术投入比例较低,使得产业总体基础设施水平不高,工艺水平和加工设备仍处于较低水平,导致企业产品的精细化程度还不够理想,另外,我国企业迫于市场竞争的需要,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的同时,缩短开发周期,新产品仓促上市,使得有些技术不成熟,缺乏验证的产品流入市场,直接影响家用电器的整体质量水平。

2、企业质量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伴随着行业产能的扩大,家电产品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面临原材料价格等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及销售的双重压力。一些企业为提高市场占有率而开展低价竞争,为降低成本而放松了对质量的控制,造成产品质量出现波动。还有一些企业为突出自身产品竞争优势,吸引消费者,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产品性能指标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标,误导消费者。

3、整机厂对零部件控制力度需要加强

我国家用电器行业的许多零部件配套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零部件生产水平相对落后,产量水平难以保证。整机厂在采购零部件时虽对质量比较关注, 但我国关键零部件研发和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也有部分企业因竞争中的价格因素, 以价格为主要依据,故意选购低质低价的零部件。因此,零部件质量难以控制,从而造成整机质量下降,特别是整机的可靠性难以控制。

4、改善企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从抽查反映的质量问题来看,行业大型企业产品质量稳定,抽查合格率高。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普遍技术水平较低,生产能力和质量控制能力较弱,产品质量极不稳定。另外,微波炉、家用空调器等品牌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产品质量较好,电冰箱产品在品牌集中度一度较高,质量也较好后,近几年,涌现了很多新兴品牌,产品质量也随之产生了波动。

(二)新产品的质量情况

近年来,具有去除室内空气污染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市场迅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重点关注。空气净化器销售的火爆为企业带来了商机,但同时也引入了不少问题:部分商家投消费者所好,进行不实宣传。这些产品虽然明示的功能多而杂,但却没有权威机构的报告,也没有明确的数据作为证明。部分产品的说明、标签混乱,夸大功效,对消费者造成误导。例如市面上的大多数空气净化器虽然并没有去除甲醛等气态污染物的能力或能力很弱并伴随二次污染,但各家的产品说明中都明显提及带有去除甲醛等气态污染物的功能。还有部分产品,一味追求亮丽的外观,以吸引眼球,但其产品结构却包含安全隐患。

净化器企业一般都是装配型企业,即选购已经生产好的零部件与构件,再进行组装出厂。净化器按照产品结构,一般由风扇电机,集尘过滤器,控制器,箱体组成,部分带加湿功能的净化器还带有蒸汽发生装置。目前国内市场中的空气净化器从工作原理上看主要有吸附式、过滤式、反应式和光催化四种产品。

静电吸附式是最早一代的空气净化技术其核心部件是静电吸附装置由放电丝和负极板组成。当室内空气通过静电吸附装置时空气中的颗粒物(包括微生物)被迫带上正电荷后被吸附到负板上可捕捉直径为0.01μm以上的颗粒物但由于其原理是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在污染物浓度很高时效果不佳。同时,受吸附容量和可逆性的限制使用寿命短,已吸附的污染物在室内温度变化时会再次释放出来安全性能不高使用维护较麻烦.而且不适合国内的室内环境污染现状。

过滤式空气净化器产品采用HEPA过滤器,HEPA过滤器最初是以商业、工业和医院用途而设计,由密集的玻璃纤维组成可滤除空气中99.97%的微粒物即使小至0.3微米亦能过滤,包括尘埃、花粉香烟粒子空气传播的细菌、宠物毛屑.霉菌和袍子等空气杂质颗粒物都可以被过滤掉。这种过滤材料显皱褶状、展开面较大的过滤层,可捕捉到更多可被人们吸入的粒子。这种净化方式缺点是容易饱和,无法实现有效去除目前国内污染较严重的装修甲醛污染,消灭病菌病毒等高级净化功能,所以目前这种净化方式只是各种净化技术组合中的一种。

反应式净化技术主要是针对国内的装修甲醛污染,它利用甲醛的溶水特性,通过甲醛捕捉剂,将甲醛气态短分子链物质转化为水状态长分子链从而实现去除甲醛的目的。这种净化万法在15天左右就必须更换甲醛捕捉剂,使用成本较高而且甲醛捕捉剂只是把污染源进行转移而不是分解,使用后变成二次污染源,对环境和人体都存在潜在的危险,不人性化,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化学污染物主要释放于装饰材料,过程缓慢,甲醛的释放期长达10一15年。解决室内污染不能采用”权宜之计”必须寻找一种能彻底将它们转变成无害的物质、性能持久、使用成本合理的净化方法。光催化技术就是这样一种技术。它是目前能够系统性地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最佳方案。

目前对该类产品国内外法律法规、标准要求情况如下:

国外针对空气净化器产品的检测标准主要有:IEC60335-1 Safety of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该家用电器安全标准的通用要求提出了对器具在触电、火灾、机械、烫伤、辐射方面可能出现危险时防护的具体要求与相关检测方法通则。IEC 60335-2-65,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safety. Part 2-65: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air-cleaning appliances 是对空气净化器设备的特殊要求。IEC/PAS 62587 ed1.0 (2008-09)Method for measuring performance of portable household electric room air cleaners是可移动家用电器室内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测量方法。

国内方面:2002年我国制定发布了我国第一部空气净化器标准GB/T 18801-2002《空气净化器》,并于2008、2015年分别重新进行了修订。标准规定了空气净化器的型式、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细则、标志、包装和储存以及适用于家用和类似用途的空气净化器和在公共场所使用的空气净化器性能、技术指标。

安全方面还有国家标准GB 4706.1-2005《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和GB 4706.45-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空气净化器的特殊要求》。由于空气净化器是一种新兴的家用电器产品,国家标准对空气净化器的电气安全指标进行了严格要求。空气净化器电气安全性能主要考核的是空气净化器的安全和性能,绝缘电阻、电气强度、泄漏电流和接地电阻等电器产品重要的安全指标,是国家强制性考核的重要内容,空气净化器必须满足这些指标规定的要求才能够进入市场销售。但目前空气净化器没有列入CCC强制认证目录,因此必须要有国家权威机构的检测报告才能销售。

此外国家标准GB21551.1-2008《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通则》、GB21551.2-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抗菌材料的特殊要求》、GB21551.3-2010《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抗菌、除菌、净化功能空气净化器的特殊要求》等还对空气净化器抗菌(除菌)率有明确规定,标准中还要求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材料应能够更换或再生、净化装置能够清洗和消毒。

建筑工业行业产品标准JG/T 294-2010《空气净化器污染物净化性能测定》规定了颗粒污染物的检测方法,以及对空气中有机化学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的净化效率的检测。标准中还规定了民用建筑中使用的室内单体式空气净化器和安装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的各类模块式空气净化器的性能测定,重点规定了室内单体式空气净化器和安装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中的各类模块式空气净化器的技术要求。

但我国目前空气净化器只有安全认证,而针对净化功能却没有相关认证。单纯的安全认证已不能满足当代消费者对洁净、健康、环保居室生活的追求,因此迫切需要第三方机构能够制定出空气净化器的统一的评价认证准则,真正净化规范市场,帮助企业树立品牌;保护质量过硬的空气净化器产品,帮助消费者解决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生产企业也希望能够尽快出台认证措施,以促进空气净化器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空气净化器产品的广泛使用,产品质量问题遭到消费者投诉的案例时有发生,为评估空气净化器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受北京市质监局委托,本年度内我检测公司(所、中心)对北京流通领域空气净化器产品开展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

(三)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及对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建议解决方案

针对典型产品,根据其不同情况具体如下:

对于电冰箱产品,目前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对触及带电部件的防护、能效等级和耗电量项目上。存在对触及带电部件的防护问题的原因是生产企业对标准要求不熟悉,例如电器盒设计预留间隙过大,未形成有效防护将器具内部的元器件与外部隔离开。对于只有基本绝缘防护的内部导线,很有可能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老化等原因使得绝缘性能变差甚至漏电,此时若使用者触及这些内部导线会导致触电,引发人员伤亡的严重事故。因此对这类结构的产品,应采用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进行防护,或者调整这些导线的位置,使得B型试验探棒无法触及只有基本绝缘防护的内部导线。

目前市场上主流电冰箱产品都贴有能效标识,但能效等级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虚标能效等级;个别企业生产的产品未按照标准要求优化产品设计,导致产品能耗过大,能效等级偏低。这从本次耗电量不合格情况和能效等级不合格情况完全一致,就可以看出;企业检验人员对产品标准理解不充分或有误,耗电量和总有效容积检验结果不准确,导致计算的能效指数结果也不准确。针对以上几个方面,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节能技术,降低产品耗电量,以适应产品标准的要求。特别是本次抽查的全部不合格型号产品均有能效等级不合格的情况,作为强制性标准的GB12021.2-2008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此外,对于消费者关注度比较高的耗电量指标,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产品标注耗电量参数处于额定值和限值之间的临界状态的比例很高,这是电冰箱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所以,各企业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标准中给出偏差的目的是考虑到批量生产的产品制造误差和各检测试验室之间的测试偏差,如果企业在明示耗电量时为了追求低耗电量数据,将标准要求的偏差减掉,无疑大大增加了风险。因此,企业应该考虑产品质量波动,将耗电量的数值标到合理范围内,避免出现不合格的现象。

目前耗电量不合格的产品均为小型企业生产,造成耗电量检验结果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盲目追求最大利润,标低耗电量,误导消费者。由于企业检验人员对产品标准理解不充分,甚至有误,造成耗电量的测试方法不正确。由于企业检验设备、检验手段不齐全,不能对产品耗电量进行准确测定,产品的技术参数确定不准确。

此外,企业在自己进行耗电量试验时经常出现以下问题:“M”包的放置位置不正确,不按照标准要求,将“M”包放在冷冻室最热位置。企业在做试验的时候,找不到冷冻室内的最热位置,这样就造成了试验结果和真值有很大差距。冷藏室测量温度的铜质圆柱布点位置不正确,不符合标准要求,这样也会造成试验结果和真值有很大差距。冷冻室内试验包的码放不符合标准要求。因此,对于小型企业还要帮助其提高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对研发和检验等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争取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产品。

对已对于洗衣机产品,目前产品主要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集中在洗净性能指标不合格,洗净性能是反映洗衣机产品实际洗涤能力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是消费者比较注重的一个性能参数。其关键的指标是洗净比,洗净比是指“被测样机洗净率与参比洗衣机洗净率之比”,即洗净程度,它反映的是洗衣机的实际洗涤效果,洗净比越高,说明该洗衣机的洗涤性能越好。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制造商在设计洗衣机时性能匹配不好,其采用的电机功率较小、桶和波轮的设计不合理、水位的控制不合理等,造成衣物在洗涤过程中翻转不理想。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洗衣机产品容量虚标,桶体容量较小,但是标称容量大,放入额定容量的洗涤物后,衣物翻转困难,导致洗涤效果较差;企业为了节省成本,电机功率偏小,小马拉大车,导致洗涤时驱动能力不够,衣物翻转不理想,洗涤效果较差;波轮设计不合理,波轮和滚轮在同一平面,导致波轮打滑,衣物翻转不理想,洗涤效果较差;水位高度设计不合理,洗涤过程进水量较少,在洗涤过程中影响到洗涤效果。此外一部分企业认为只要达到标准最低要求就是合格,忽视明示值的影响而导致产品实际性能不满足产品明示质量要求。

对于厨房家电,如吸油烟机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在设计环节未能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少数企业对已经在2013年10月1日实施的吸油烟机能效标准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仍在生产本该淘汰的产品。对于不合格产品的生产企业,需要对其不合格产品进行分析,尽快整改以消除质量问题。对此,作为质量监督部门,应加强企业的监管,特别是对小型企业的监督抽查力度,同时,引导和鼓励企业走质量和技术发展的道路,并组织行业专家对小型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小型企业读懂标准、理解标准,多开发和生产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吸油烟机行业平稳、健康地发展。

对于电热水器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未能严格执行相关标准,或对标准理解不透彻;为降低成本在生产环节偷工减料;以上原因可能造成产品的质量不过关。对于不合格产品的生产企业,需要对其不合格产品进行分析,尽快整改以消除质量问题。部分企业在产品性能指标明示值上进行夸大,举例来说,额定容量的测量对于生产企业并不存在技术困难,而一些企业却将小容量产品夸大为大容量产品,有故意蒙骗消费者之嫌。总体来讲,对于生产性能、能效指标较优的产品需要生产企业具有一定技术实力,这就造成一些企业由于技术、成本的原因,所生产的产品无法达到性能、能效标准要求的水平,甚至有些产品的性能实测值连能效标准的市场准入门槛值都达不到,这些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不至于被淘汰而进行夸大明示值的宣传。作为质量监督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监督抽查力度,同时,引导和鼓励企业走质量和技术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储水式电热水器行业平稳、健康地发展。

塑料制品

(一)制约重点产品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联合促提升的力度不够。国家质检总局、省局应把质量提升作为贯穿产品质量监督工作的主线,在抓好面上监管工作的同时,选择质量问题突出、消费者关注的塑料管材、塑料原材料、食品包装材料等重点产品,深入开展产品质量提升行动。着力在上下联动、内外联合、共同行动上进一步下功夫,通过一类一类地抓产品,有望实现了以综合整治促质量提升、以质量提升促行业发展的目的。

二是对问题企业的查处力度不足。质检部门应加大生产许可、监督抽查、质量分析、问题约谈、分类监管等质量监督职能与执法打假、标准制修订、强制性认证、进出口产品监管、法检目录调整等质检职能结合力度,组织全系统围绕质量提升的重点产品,开展以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企业生产条件检查和无证生产清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无证生产经营和蓄意规避监管等违法行为为主要内容的“三查三打”活动。

(二)新产品的质量情况

本年度塑料制品产品领域的检测工作来看,涌现了一批结构更加新颖的产品,如多功能的饮水杯、多层高阻隔性的食品用复合包装膜袋等,该产品总体质量良好,尚未发现有不合格的情况。

(三)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1)塑料管材产品规格尺寸不合格。主要表现为外径偏大、壁厚不符合要求。如国家标准中对PP-R管材的公称外径、平均外径以及与管系列S对应的壁厚做了具体规定。平均外径的合格与否将影响管材的应用和施工质量,规格尺寸不合格的管材不能与管件很好连接,同时可能降低连接处的耐压强度,留下管道破裂和渗漏的隐患。

(2)塑料管道系统的静液压试验不合格。主要集中在PE和PPR管材的高温和长期静液压试验项目上。高温静液压试验是塑料管道系统非常关键的力学性能指标,它反映了管材在热水环境中使用时所能承受的压力的大小和寿命的长短,只有达到标准要求的产品才能保证管道在热水环境下的使用周期内不会发生破裂或渗漏现象。该项指标不合格,说明该产品不适合在高温、一定压力的条件下长期使用。

(3)原材料熔融温度不合格。正常的无规共聚聚丙烯(PP-R)材料的熔融温度应小于146℃,而抽查中发现有的生产企业的管材用原料的熔融温度达170℃以上,这说明了个别企业在用均聚聚丙烯(PP-H)、耐冲击共聚聚丙烯(PP-B)、改性或未经改性的PP原料冒充无规共聚聚丙烯(PP-R)材料进行生产,这样的管材如果在热水环境下长期使用时极易发生破裂或渗漏现象,不适合用于热水输送。

(4)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性能不达标。食品包装物理性能不合格、卫生性能不达标,或包装材料、辅助材料上有害物质发生迁移都会直接威胁到食品,导致食品不安全。适合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塑料有PEPPPETPCPS、PA、密胺粉等。根据检查结果来看,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的不合格性大概有以下几点:如密胺餐具的耐污染性不合格,纸杯的杯身挺度不合格,复合膜袋产品剥离力和溶剂残留量不合格,一次性餐饮具蒸发残渣和单体含量不合格,保鲜膜的增塑剂含量超标等。蒸发残渣是反映塑料容器在使用过程中遇水、醋、酒、油等液体时析出的化学物质量。正己烷蒸发残渣超标的塑料容器若接触到油脂类食品时,会析出过量油溶性残渣,人体过多吸收蒸发残渣将有害健康,尤其是对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可能影响会大些。此外残渣还会直接影响食品的色、香、味等食用质量。蒸发残渣不合格可能是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质的原材料导致的。

(四)实验室对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建议解决方案

(1)定期开展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着力解决当前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和隐患。

(2)加强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加强检测力度,扩大检测范围,增加检测品种。

(3)引导企业改进工艺,优化流程,推进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保障质量安全。

(4)加强体系建设,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保证和人才培养工作。

(5)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生产行为,是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机制保障。

(6)提升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的水平。

十一烟花爆竹

(一)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主要问题集中在标志和引火线。主要原因是行业门槛低,中小企业规模小、竞争实力差,为适应市场激烈,往往只能在价格上恶性竞争,不愿甚至于无力投入加强质量管理,导致企业的质量意识不强,对可能导致索赔的质量问题还能做到适当重视,对危险性较小的玩具类、爆竹类产品则不能正确对待,特别是对标识、引火线等强制性标准没有足够的重视。

(二)新产品的质量情况

新产品、新材料不断涌现,但是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产品有些是用于专业燃放或是焰火晚会产品,如最近才新出现的产品水墨画、生日快乐喷花类字幕产品等,且少部分使用的原材料并未在平时烟花爆竹产品的原辅材料中,中心正在与这些生产企业进行协商,对其产品进行质量监控。

(三)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产业生产布局呈向湖南、江西、广西、陕西、山东等地集中的趋势,将有利于产品标准的严格推行,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湖南、江西、广西、陕西的烟花爆竹行业普遍受到重视和扶持,产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企业布局合理、产业配套完善,管理趋于规范。烟花爆竹生产企业集中后,用于烟花爆竹产品运输的单一性就体现出来,且长途运输中烟花爆竹可能产品事故,需多个部门共同协同处理,这一问题将逐渐突出。

(四)实验室对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建议解决方案

1、加强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加强质量跟踪检测力度。

2、引导企业严格按工艺流程组织标准化生产。

3、定期开展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及时发现苗头,清除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隐患。

十二 毛麻

(一)    重点产品质量技术情况

至2015年,我站的授权检测范围从纺织纤维、纱线、面料、服装、家纺产品拓展到轻工皮革及毛皮服装,国内基础标准和产品标准有309个,方法标准330个,国外检测能力涉及羊毛局TWC、ISO、AATCC、JIS、 Oeko-Tex Standard100标准,检测技术包括:

(1)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号型、所用原料的成份和百分比含量、洗涤维护方法

(2)常规理化性能检测:国家或行业标准中的强力等力学性能;起球、尺寸变化、延伸值等服用性能;残脂、色牢度化学性能检测技术;

(3)安全及生态性能检测:纺织品中甲醛、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重金属含量(包括砷、镉、铬、铜、钴、铅、汞、镍等)等有害物质;含氯有机载体、邻苯二甲酸酯、有机锡化合物、多溴联苯、苯酚化合物、农药残留量、阻燃剂、 致敏、致癌染料、羽绒微生物、全氟羧酸PFOS、有机挥发物TVOC以及Oeko-TexStandard100-2012版中新增的APEO环境激素等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危害的物质的检测技术;

(4)特种动物纤维的鉴别和分析技术:具备几十种国内外特种动物纤维实物标样,采用 30万倍电子扫描显微镜可准确鉴别各类特种动物纤维。

(5)功能性检测技术:具备防污、防水、防油、抗紫外、远红外、燃烧性能、抗静电性能等功能性检测能力。

近年来,我站一直参加美国CCMI比对试验,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纤维细度仪等高端投影设备的辅助下,试验人员经过不断努力,均取得良好的结果,证明我站羊绒等特种动物纤维含量的检测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

GB18401中限定的甲醛含量、pH值、色牢度、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等项目已成为成熟的检测技术,目前检测技术的重点在GB/T18885《生态纺织品》、Oeko-TexStandard100中限定的游离重金属、邻苯二甲酸酯、致敏、致癌染料、APEO环境激素等有害物质的痕量检测,以及防污、防水、防油、抗紫外、远红外、燃烧性能、抗静电性能等功能性指标的检测,我站购置的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微波消解仪、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防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远红外发射率测试仪、多功能阻燃性能测试仪等高端精密的仪器为重点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充分体现了我站的整体的高端检测能力。

(二)    重点产品当前主要质量问题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的重大问题,而环境保护则是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生态纺织品成为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目前,国内的生态纺织品标准GB/T18885《生态纺织品》属于推荐性标准,很多企业对其中的限定项目并不是很清楚,随着生产企业的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降低成本,很多企业使用的染料和助剂并不是环保型的,既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也会危害环境。而且很多检测机构也不具备这些项目的检测能力,反过来讲,检测结构就起不到对纺织企业进行监管的作用,绿色纺织品、生态纺织品的实现就会成为空话,检测能力在国际上处于落后,就不能很好的为消费者服务,进而也会导致国内的纺织品服装很难与国际接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纺织行业的出口贸易。

(三)    新产品的质量问题

我国的纺织品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技术含量低、产品的附加值低、没有自主品牌,中国纺织品向来是以量取胜,出于价值链的底端而真正利润高的高端纺织机械的制造、面料的设计开发、时装设计、品牌的营销都是集中在国外的大型纺织企业中。如何对于我们的价值链进行升级,从价值链的底端向价值链的两端升,这才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纺织业目前应该关注的问题

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开发需要高端检测能力的监管,这也是国内质检机构急需解决的检测技术落后、新产品技术开发的问题。

另外,国家标准体系亟待解决标准归口混乱问题,各标委会标准立项存在严重的雷同或矛盾问题,相互之间不协调,或产品标准过于繁多且没有突出的特点标准指标的确定缺少实验数据的支撑;一部分方法标准采标存在直译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四)    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纺织品中的有害物质会给人体和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u      游离甲醛:纺织品释放出的甲醛与蛋白质结合,能改变蛋白质结构,对呼吸道和皮肤产生强烈刺激,引发呼吸道炎症及皮肤炎症,同时也是多种过敏症的引发剂虽无直接证据,但有报导指出甲醛可能会诱发癌症。

u      pH值:纺织品在染色和整理过程中会使用的各种染料和助剂。过酸或过碱的处理均会在纺织品上残留,人体穿着后可破坏皮肤的酸碱平衡,刺激和腐蚀皮肤,产生炎症。

u      色牢度:染色牢度本身不是致毒因素,但是人类的汗液、唾液中的酶能促进染料的分解,分解的染料被人体吸收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

u      游离重金属:重金属离子对人体的累积毒性相当严重,一旦被人体过量吸收便会在肝、骨骼、肾、心及脑部积蓄,积累到某一程度时,便会对健康造成无法逆转的巨大损害,等重金属还会严重损坏人的神经系统。

u      有害染料

1)              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在与人体的长期接触中,纺织品中的染料可能被皮肤吸收,并在人体内扩散引起人体的病变和诱发癌症。

2)              致癌染料:致癌染料是指未经还原等化学变化即能诱发人体癌变的染料,经人体吸收能诱发癌症。

3)              致敏染料:这些染料从织物泳移到皮肤上容易引发人体过敏

u      含氯酚类化合物对人体具有致畸和致癌性自然降解过程漫长,对环境有害

u      含氯有机载体:含氯有机载体对环境有害,对人体也有潜在的致畸和致癌性。

u      杀虫剂:纺织品中残留的杀虫剂可能使人体致癌和形成畸胎。

u      邻苯二甲酸酯(增塑剂):增塑剂一旦进入人体,会干扰人类内分泌功能,特别是会对男性生殖功能造成危害。

u      有机锡化合物:有机锡化物能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和荷尔蒙系统。

u      阻燃剂:阻燃剂急性毒性很低,但慢性毒性很多。1.发育毒性。2.干扰内分泌功能。3.生殖毒性。4.可能致癌。

u      苯酚化合物:苯酚化合物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u      APEO: APEO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染料和助剂还存在很多非环保型的,为了对消费者负责,对整个地球大环境负责,建议生产企业在所有的纺织品在进入流通领域之前必须委托有资质的质检机构进行严格的监测。

十三 服装

(一)制约重点产品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质量意识不强

生产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和家庭作坊,员工素质低,质量意识淡薄,企业不能充分的了解国家标准和产品的执行标准,加上管理落后,不具备产品质量把关的手段,又不愿意增加生产成本,做不到原料和成品批批检验和报验,致使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2.产品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

纺织服装产品的生产链比较长,产品需要经过纺、织、染、后整理和最后的成衣等工序,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特别是染色和后整理工序,决定了产品的重要安全性能指标;甲醛含量、pH值和禁用偶氮染料能否达到标准的要求。如生产中不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此外,外发加工和品牌经营已经成为现代纺织服装行业的主流趋势,部分企业选择加工企业时未对其资质条件进行有效考核或者考核不到位,为追求高额利润、节约成本,更有甚者会冒险选择一些无任何质量控制手段的家庭作坊式小企业。

3.纺织行业自身因素。

生产纺织品的企业进入行业的门槛低,而个体投资经营的家庭作坊较多,主要生产以市场批发销售为主的低档次、无品牌的产品,此类企业的生产设备比较落后,自动化程度低,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质量控制和检验形同虚设,产品质量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4.纺织服装生产领域的监管有待加强。

监管有引导监督的作用,通过督促生产企业严把产品质量关,才能从源头上减少质量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各级质量监督部门进行的监督抽查,大部分是以往抽查的类似产品,且主要是服装产品,对面料产品抽查较少,产品覆盖面还不够宽,这样就使得部分企业放松对自身的要求,质量控制不到位。这也是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仍然不高的可能因素,因此对纺织服装生产领域的监管仍有待加强。

(二)本行业新产品的质量情况

我国纺织业在环保建设方面存在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环保意识和观念淡薄。面对已经到来的绿色浪潮,我国纺织业缺乏足够的敏锐性,对于生态标准和生态纺织品的概念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产品绝大部分是按照现行国标生产的非生态纺织品,已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新需求。

其次,环保法规和标准不完善。我国生态纺织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生态纺织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及检测方法研究的速度明显滞后于国外出台标准的进程。如我国的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与Oeko-Tex Standardl00 标准比较,我国的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还停留在其旧的版本上。

此外,环保技术和措施不健全。纺织品从产品开发、原料采用到染整加工及废弃物的处理都没有充分考虑对周围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印染行业,由于设备陈旧,工艺和技术水平落后,造成产品和环境污染严重。

(三)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

目前纺织产品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要质量项目令人堪忧

甲醛含量、可分解有害芳香胺偶氮染料等项目是GB18401- 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中规定的重要检测项目,是关系到消费者身心健康的安全性项目。该类项目在监督抽查时常有出现不合格,质量令人堪忧。

pH值项目,人体的皮肤一般情况下pH值在5.5~7.0之间不等,属于弱酸性,纺织品pH值超标,会破坏人体皮肤表面弱酸性环境,引起瘙痒,并使皮肤容易受到其他病菌的侵害,甚至引发皮炎等症状。pH值是残留在纺织品中涉及影响人体安全、健康的有害物质的限量指标之一。为此,我国强制性标准GB18401-2010已经把pH值纳入了控制范围。   

pH值偏高的纺织品容易破损,而pH值过低,酸性过度,纺织品在储存中易损坏。由此可见,纺织产品pH值不但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也与纺织产品的自身质量密不可分。

(2)一般质量项目问题突出

原料的成分含量是商品材质的说明,是消费者选购商品时的重要依据,标识成分含量的符合性是强制性标准考核的内容,也是商品是否货真价实的主要依据,染色牢度更是消费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色牢度差的产品在穿着过程褪色,会影响穿在身上的其它服装,或者在与其他衣物洗涤时沾染其他衣物,影响美观和服用性能;另一方面,色牢度好与坏还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安全。色牢度差的产品上的染料分子和重金属离子等有可能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而危害皮肤,甚至伤害身体健康。

色牢度是纺织品强制性标准GB 18401-2010的考核项目,也是质检、工商部门重点抽查的项目,色牢度不合格,企业不仅要承担处罚风险,同时也想到消费者的权益和健康。

纺织服装产品在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反复经受摩擦,很多织物中的纤维两端会露出表面,形成茸毛,当这些茸毛不能很快脱落而继续经受摩擦时,就会形成颗粒状,呈现“起球”。

“起毛起球”严重影响纺织服装产品的外观质量,故企业对该项目应加强质量管控,监督检测机构亦加强该项目的监督考核,确保产品质量。

另外,目前市场上标称有功能性的服装很多,其明示功能也花样繁多,如“拒水”“透气”“防辐射”“干爽性”“负离子”等,但很多产品却未注明相应的产品标准或指标,造成其明示功能无法考核,即无法确定该产品是否具有功能性,从而给商品的合格性评价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类商品不排除有商家为了提高商品附加值而虚假宣传的嫌疑。

出现以上项目不合格的现象也很突出,需引起高度重视。

(3)轻微质量项目状况仍需关注

轻微质量项目是指不直接影响产品使用的指标,大多由产品所标注的执行标准而定,该类项目虽未对不合格商品情况造成影响,但由此可能引发的问题仍需加以关注。

(四)对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的建议解决方案

1、加大宣传力度。标准的宣传不能只对着生产企业,特别是强制性标准,必须对生产、销售、使用以及消费者都要做好宣传,让广大的消费者知道自己的权益,不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一些企业的蒙蔽,产生不必要经济和身心的损害。

2、积极发挥质量监督部门的作用。加大对公共服务用纺织品质量的监督抽查覆盖面和抽查力度,不仅要从源头抓,流通和服务环节也要重视,从而通过整顿产品质量来规范市场、引导公共服务用纺织品产业健康发展。

3、促进纺织用品行业结构升级。改小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集中化转变,引导企业走品牌建设和经营的发展模式。

4、建立企业产品质量档案。将监督抽查中发现连续不合格的企业和质量波动大的企业作为重点监管的对象,同时可以适当的增加抽检的批次。

5、加大对不合格企业的惩罚力度。通过经济上的处罚可以使企业和商家增强质量把关的意识,提高公共服务用纺织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四、提升重点产品质量的共性技术发展情况

1、陶瓷

(一)当前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目前我国日用陶瓷的主要质量问题主要有三点:铅镉溶出量、釉面质量差、画面陈旧和造型设计落后,而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长期制约我国日用陶瓷产品质量提高的顽症。

(二)解决建议

技术落后是主要因素,中国日用陶瓷要想提速发展,应该对六个技术问题下“猛药”。

1、产品铅镉溶出量是首要问题。去年欧盟对《关于与食品接触的瓷器之品的性能标准与合格声明》进行新修订,由原来的铅镉溶出量分别为4.0mg/L、0.3mg/L修订为0.2mg/L、0.02mg/L。从而提高此类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门槛。因此,解决好铅镉溶出量已成为日用陶瓷生产的一个最关键问题。为解决铅溶出量问题,国外有的采用无铅颜料,用铋取代铅;有的则从提高颜料的耐酸性入手,研制各种高抗腐蚀性的颜料;使用新型的快烧颜料使其溶入釉中,不但可降铅,还丰富了装饰方法。目前,国外日用陶瓷餐具的装饰方法已基本上采用釉下彩和釉中彩,向无铅化方向发展。台湾和国内已研制成功无铅、镉溶出装饰技术。

2、加强和推广原料标准化、商品化。国外陶瓷厂用的原料从粘土石英、长石到坯料、油料都在原料工厂中生产,然后供给陶瓷厂。这样就保证了原料化学成分相对稳定、颗粒级配稳定及矿物质组成的稳定。

3、提高瓷的釉面质量。我们的瓷釉面针孔、棕眼、波浪纹、平滑度等都不过关,这主要是指一次烧成和二次烧成的硬质瓷釉,这是中国目前大量生产的产品。虽然前几年我们对陶瓷产品的斑点、规整度、白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釉面质量一直没有很大的提高,因为提高釉面质量水平涉及到原料、成型、烧成三个工序,是一个系统工程。

4、造型、画面陈旧,赶不上世界市场需求。国外杯类产品装饰趋势是“告别花卉、迎接亮色”,传统的花卉图案已位居第二,取而代之的是单色的各种石灰绿、柠檬黄和鲜橙色,统称淡“亮色”。我们可以采用先进的成型工艺,利用高压注浆成型、等静压成型、冷塑压成型等新方法生产新的特异性产品。如采用快速成型技术解决造型原胎更新换代技术。其次再采用先进的印花技术,特别是使用四原色或八原色采用转移印花或计算机控制喷墨机直接在产品上装饰的方法,提高现有花纸的制造水平,开发金属颜料和花纸。日、英、德等先进国家均能达到150线/英寸,英国正在研究200线/英寸的超细网屏。

在炻器产品上,正在研究用反应釉或花釉来代替普通白釉、颜色釉装饰炻器,提高炻器的档次。国外在降低金水的含金量和采用代金材料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目前金水的含金量已降至6%-8%。仿金表层有的采用电解镀金法,有的采用真空镀金法,既华丽又节省。

5、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一些跨行业技术在陶瓷工业中的应用。

6、开发新的产品,减少趋同化,解决行业内的相互竞争。现在国内能上档次的也就是骨质瓷了,这也造成了目前各地盲目上骨质瓷的追风潮。其实国际上的高档瓷其实很多,骨质瓷只是其中的一种。高石英瓷、强化瓷、滑石瓷等都可以达到高档次的水平,如再增加抗菌瓷、自洁瓷、保健瓷等产品,进行多层装饰的话也可以大大提高瓷器的档次。

(一)当前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质量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关注产品内在质量的同时也关注起产品的标识标签问题。盐行业一直实行专营政策,相对封闭,对国家有关产品标识标签的法律、标准理解不深,标签不完善,漏项、错项时有出现,标签合格率整体不高。消费者以往关注较少,但近期相继出现消费者对标签标识的投诉,给企业带来了一定损失。

(二)解决建议

1、加大对食用盐标签标识的培训力度

食用盐标签标识长年合格率偏低,很大原因在于标签设计者不清楚如何正确进行标识,对GB 7718和GB 28050理解不够透彻,因此应加大对标签标识的培训力度。特别是GB 28050标准发布实施以来,未对盐业包装企业进行过正规的培训。

2、 提高盐业企业对标签标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监督检查

标签标识合格率不高,和领导不重视有很大关系,随着食用盐专营政策放开的加快,各省都出现了食用盐的专业打假队伍,其打假手段往往围绕对包装标签标识的问题进行,因此提高盐业企业对标签标识的重视程度,也是对企业的一种有效保护。应加强对标签标识的监督检查力度,甚至可以通过现场检查,现场要求限期整改的方式,促进标签标识合格率的提高。

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

(一)当前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1、行业装备先进性、安全性仍缺乏一定的前瞻性

多数企业扩建新建装置时考虑成本居多,对于装置的先进性、安全性仍缺乏前瞻性,消化吸收的仍是80年代的进口装置,从而在生产安全性、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上存在一定的风险与隐患。

2、自主创新技术成果的工程化与产业化成效不理想,功能型表面活性剂仍然短缺

“十二五”期间虽然大宗表面活性剂产品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与规模化,已成为全球表面活性剂生产大国,但多年来表面活性剂新品种的发展未尽人意,虽然经过国家组织的几个五年计划的技术攻关,开发了一定数量的功能型表面活性剂新品种,在功能型表面活性剂的发展上与国外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在品种、数量、产业化进程与应用推广上仍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其中仅有APG的发展较为迅速,成为较大的表面活性剂新品种,MES虽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但由于应用方面的问题导致现在仍然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

(二)解决建议

1、加强技术改造,提升行业技术装备水平

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推动设备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高技术化,全面实现装备结构升级换代。改造表面活性剂生产装置使其更加满足节能及清洁生产,实现生产过程在线监测技术开发,提高生产效率及生产控制水平。推进精益制造,改进工艺流程,加强过程控制,提高制造水平,提升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引导装备制造企业消化吸收进口的先进技术,联合开发相关设备,实现关键高速、耐用设备的国产化;加快企业清洁化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供节能减排效果好的技术装备。

2、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发脂肪醇、醇醚、脂肪胺、油脂深加工等大宗表面活性剂原料及产品制造过程中涉及的催化化学、催化工艺及催化剂;开发功能油脂化学品、绿色油脂催化剂、微藻制油、生物酶制油技术,重点推进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油脂化学品的研究;以天然可再生资源(如脂肪酸、油脂、脂肪醇、糖等)为主要原料,集成化学、生物、机械、电子等现代科技成果,开发生物质基绿色表面活性剂技术;开发具有特殊功能的高效工业表面活性剂及其绿色化应用技术;开发具有新型分子结构的阳离子消毒杀菌剂的研究,实现替代硫酸二甲酯、氯甲烷等季胺化工艺的替代路线,开展高效低成本消毒杀菌剂配方的研究与开发。

四、塑料包装

(一)当前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1、产能过剩,竞争日益激烈

我国塑料包装市场供过于求,至少富余40%左右的生产能力来。

2、研发能力不足

3、环境污染,回收利用性不高的以及塑料包装凹印的环境污染和职业伤害

4、短版化、包装设计复杂化

(二)解决建议

1、增强研发技术水平,开发塑料新材料,拓展塑料加工新技术,使更多原料成为具有多种优异特性的塑料包装材料,实现包装材料轻量化。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降低塑料包装新材料、新技术的成本,避免因成本过高,不能大规模生产应用的问题。

2、大力倡导“绿色包装”,争取实现绿色认证。“绿色包装”常常理解为包装产品的“绿色化”,并将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产品视为绿色包装产品,忽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忽视包装产品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影响及包装材料的再利用。事实上,一种包装材料是否“绿色”,要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看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绿色包装要有利于生产可持续发展,要抓住三个环节,即: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产品要符合安全卫生标准。

3、推进塑料共混技术及塑料助剂新品的研究开发,提倡无溶剂印刷与复合技术,在保证塑料包装材料无毒、卫生、环保的前提下,利用低成本技术提升塑料包装材料的性能,实现节能减排。

4、改进并提高塑料材料的回收利用加工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和消除塑料包装材料造成“白色污染”的影响。

五、玩具

(一)当前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玩具行业存在的关键性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1. 无证产品仍然存在

目前全国玩具生产企业持有有效3C证书的约为1900家、共有8782张的有效证书(截至2015423动态数据部分企业无证生产的情况仍然存在,有些是证书过期,有些是产品型号不在证书范围内,有些则是未申请过3C证书。这种情况使得玩具监管工作难度极大,并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2. 电子商务领域的产品质量水平较低

国家玩具电子商务专项抽查的结果显示,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玩具产品合格率远低于历年国家和省市监督抽查的合格率,玩具产品中易产生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均被检出,说明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各网络电商和个人网店对玩具产品质量的意识不足、不熟悉相关产品标准,造成网售准入门槛较低,加之玩具产品种类、品牌繁多,一旦缺少有效的质量监管机制就容易出现大量不合格产品。

(二)解决建议

1.建议监管部门加大对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查处力度,监督玩具产品获证企业证书及3C标识的使用情况。切实做好国家监督抽查后处理工作,强化和巩固国家监督抽查成果,对监督抽查不合格的生产企业,责令限期整改,并严格复查。对复检不合格的企业,责令其停产整顿。对3C获证企业监督抽查中一旦有不合格现象,按规定证书及标识的使用,且证书暂停后产品不得生产不能销售。

2.电子商务平台应设定严格的产品准入门槛,对于玩具等需要3C认证的产品,应要求企业提供有效的3C证书,通过3C认证使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同时应规范玩具产品的标识和说明书,杜绝三无产品、无证产品(3C证书)的销售,否则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无法追究责任,使消费者对网购产品质量失去信心,对电商失去信任。

3.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和监督工作,加强玩具行业形象和行业产品质量的宣传力度。应充分运用和发挥舆论宣传、监督作用,加强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强行业质量及重要性宣传,加大力度宣传那些质量好、产品优、档次高的优良产品及生产企业,曝光那些档次低、质量差的劣质产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和舆论监督。为企业及行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及市场环境。

 

六、自行车

(1)当前影响重点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1、电动自行车超速问题:电动自行车产品当前的主要质量问题是依据《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GB17761-1999)进行综合判断,产品整体符合要求,个别项目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比较严重。但是在实验室检测中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在检测最高车速否决项目时,有数值明显过低的现象,标准要求电动自行车的最高车速必须在20km/h以下。而在国家监督抽查中最高车速小于20km/h,最慢者还不到6km/h。电动自行车只有这样的速度基本就不具备电动骑行的功能。经检查,大部分电动自行车产品具有一个外设的限速装置,去除这个装置,车速就能够达到20km/h以上,甚至可达到30km/h以上。由于最高车速项目是否决项,如果去除限速装置进行检测,产品的合格率将会大幅度的下降。而最高车速项目是否决项,只要此项目不合格,就会判定该产品不合格。因此市场上出现许多带有外设限速装置的电动自行车产品。虽然在各种检测中的产品符合标准要求,但潜在的危险流入了市场。限速装置大多是限制驱动回路的电流值,使得电动自行车驱动电流在检测中达不到设计要求,正常检测中电流值过低,导致骑行速度过慢,同时也影响检测欠压、过流保护功能项目的合格率。

2、电动自行车超重等一系列问题:市场上由于电动自行车越做越大,越豪华,这样的产品大多采用豪华箱包车型,大容量电池,大功率电机,外形上豪华气派,骑行时快捷迅速,造成整车质量超重超速,影响制动性能。车辆重量超出标准要求。使骑行者人身安全保障减小,车辆本身不易控制,灵活性差。从而造成骑行者在骑行中,在采取制动时,由于骑行者加上车辆本身重量超负荷惯性过大而不易制动,从而发生事故。

3、电动自行车骑行功能:市场上销售的豪华型电动自行车大部分不具备具有脚踏骑行功能。

4、车架/前叉组合件强度问题:在质量检测中属于否决项。由于人工焊接使得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没有保证,因此出现开焊和断裂的现象。同时由于人工焊接对环境和人员的健康均产生影响。

5、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和充电器故障问题:电动自行车充电器缺乏过充电、过电流保护装置,将蓄电池充满之后不能转入涓流充电模式,而是继续保持大电流充电,导致蓄电池高温,极板腐蚀,容易引起电池漏液或发热爆炸。

6、环境保护问题包括:电动自行车电池和喷漆烤漆等问题缺少绿色制造与回收再制造在利用的机制,从而造成环境污染问题。

7、产品整体装配质量不高,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如:前、后轮辋与前叉、车架平立叉两边间隙的相对偏差检测不合格;前、后轮中心面相对偏差超差等问题。

8、把立管静负荷不达标,一是市场上追求外形新颖,使得把立管的长度增大,更有一些折叠式车把,把立管的长度是普通车把的数倍,导致把立管的强度不足,不能满足标准要求。

9、反射器问题:漏装或者光学系数不符合标准要求,反射器不单单是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的装饰物,主要是骑行者在夜间骑行的时候,汽车的车灯照到自行车的反射器上,它反射回来的光让汽车能够看到前面有骑行者,提醒机动车注意骑车人和骑行的方向。按照国际标准要求,电动自行车要求要安装前反射器(或灯)应为白色、后反射器应为红色、侧反射器和脚蹬反射器为黄色或白色。这样在夜间骑行的时候,在灯光的照射下,根据它反射出的不同的颜色,以此来保证骑行者的人身安全。在检测和市场销售的产品中发现大多数产品没有安装侧反射器。

10、脚蹬间隙(地面距离)问题:造成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车架中接头离地距离过低;曲柄过长。该项目考核脚蹬与地面的距离,上述原因可造成,转弯半径加大,小半径转弯时(曲柄脚蹬)易造成车辆侧翻的交通事故。

11、儿童自行车等产品问题:安全警示用语不规范,容易造成消费者在使用时没有注意到产品的提示信息,易对婴幼儿产生危险。

12、儿童自行车应安装全链罩,市场上有部分产品未按要求安装全链罩而安装的半链罩。

(二)解决建议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行业准入门槛偏低,部分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匮乏,标准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企业执行标准不严格等。

1、尽快地出台新版的标准,把电动自行车产品限定在一个切实有益的范围内,保护消费者、市场和行业的利益。

2、加强对电动自行车产品上目录的管理,严格管控产品市场准入门槛,让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无法进入市场,确保消费者利益。

3、加大质量监督抽查及其后处理的力度,加大监督检查的覆盖面,质量监督应涉及零部件产品。对部分质量意识淡薄、产品质量低下及连续跟踪抽查不合格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加大后处理力度,采取公开曝光、严厉经济处罚甚至停产整顿、吊销生产许可证等措施,切实提高企业经营者的质量观念和意识,规范其经营行为。

4、加大对产品质量信息发布和标准要求的宣传力度,提高生产者、经销者和消费者的质量意识。

5、加强引入新材料、新能源过程的质量监督,保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在质量可控的范围之内,以提高技术水平并确保质量水平整体提升。

6、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企业大多是组装性企业,装配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品质,加强对线上装配工的培训,引导企业参加装配技能大赛,提高装配工的素质才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加大开展职工技能培训的力度, 提升行业从业人员装配质量及职业技能素质,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7、紧跟全球制造业最新发展趋势,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同时,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企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全过程素质提升。促进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制造转型升级。

8、不断升级改造企业技术装备,提高企业自动化水平,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无缝管材自动焊接技术、精密加工、绿色制造与再制造、自动装配等技术的应用。在全行业推广虚拟设计、数控加工、工业信息化等先进制造技术,解放劳动力并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及可靠性。

9、加快中国标准国际化推广。提高中国标准国际化水平,加快认证认可国际互认进程。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制定,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标准互认,加大中国标准国际化推广力度,推动相关产品认证认可结果互认和采信。

10、积极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产业国际影响力。定期开展研讨会,看清我们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为消化、创新、追赶创造条件,争取将自行车及零配件进入《环境产品协定》谈判清单座谈会。

11、强化国家级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质量监督检验专业机构的行业检测平台功能,支持实验室建设,提升机构创新平台技术能力。

12、充分发挥大型仪器服务平台的作用,加大研发产品的过程检验,为产品的研发出具可靠的依据。

七、轻工机械

(一)造纸机械

1.造纸机械存在的共性问题

    我国的装备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高精尖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其次产品产能严重过剩,低端产品污染严重、高端产品没有核心竞争力,致使纸张无法走出去。再次部分特种纸张的制造生产我国仍处于空白状态。

2.解决建议

首先增加技术投入,提升新产品研发能力与造纸机械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有部分纸种处于空白状态,。如高吸水度的生活用纸、超级压光纸及工业用特种纸等造纸企业应加大引进及研发力度,开发含有技术含量惠及用户的新产品,进而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

其次加大纸张走出去的力度,是缓解当前国内纸业产能过剩、为中国纸业发展提供长久出路的重要举措。政府不让纸张出口的原因是造纸污染大,认为产品出口了,但污染留在国内不合理,其实这是把行业的环保问题与提升国际竞争力问题混为一谈了,只有参加竞争,产品品质才会增加,企业的生命力才更旺盛。

第三,提高设备性能,目前国家资金投入主要于设备主要用在了设备的加高、加大、加壮上,但设备性能提升较小,造成主要大型造纸设备都要依靠进口,设备投资居高不下使得企业利润空间持续被压缩。

(二)食品机械

1.食品工业中流体输送管道和管件急需标准化

食品工业的管道、管件生产企业,进入的门槛可高可低,即可是劳动密集型又可以采用先进设备制造,只是往往采取以订单下任务的方式。在这个行业通常采用国际标准作为制造、检验和验收的依据。但是标准太多,往往容易搞错,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很难说出这些标准的差异,因此在产品流通过程出现很多问题,造成了资源浪费。

食品工业中,流体输送是一种常用的手段,为了保证食品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在输送过程中符合安全卫生要求,食品工业用输送管道、管件和阀门应易于清洗,易于拆卸维修,不易遭受污染,因此,这些管道、管件等有其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

目前我国食品工业用的流体输送管道和管件,在尺寸系列上,有公制和英制系列,通常代表性的产品有采用DIN标准、ISO标准、以及ASME标准。我国虽然采标ISO标准作为国家轻工行业标准,仍然不够完善。实际应用中,由于采用的标准比较多,常常没有梳理过这些标准之间的关系,应用时容易造成混用,甚至错用,这种局面亟待改进。此外,与这些管件相关的标准不完善,也影响了此类标准体系的完整性。

2.解决建议

建立完整的标准规范企业产品的制造、检验和验收。同时对于产品的采购、使用也能够提供一个十分便利的规范,将为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一个保障。通过标准化的方式,为产品提供一个唯一的命名代码,可以为网络采购提供更大、更准确、更便利的工具。

、钟表

(一)当前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机械手表机是钟表的核心产品,其质量水平体现了钟表行业的整体水平。设计与研制、钟表特性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先进钟表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制造装备的研制、先进检测技术研究与检测仪器的开发是制约机械手表机质量提升的行业共性问题。

设计与研技术是钟表行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国产机的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各项性能指标与进口机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对中高档机的需求只能依靠进口。目前国内居市场销量前4位的手表知名企业,都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技术,产品所用机90%以上均为进口机,特别是中高档机械机主要来自瑞士、日本。

钟表特种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机械钟表的动力元件和传动元件受地球磁场和位置重力的影响,直接影响了钟表的走时精度、使用可靠性等性能,因此钟表材料一直是不同于一般工业的特种材料。近年来开展的游丝专用材料研究、硅材料应用研究等正是着力解决影响机品质的材料问题。

先进钟表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制造装备的研制目前钟表行业大量使用的专用微、小型加工设备仍为6070年代生产和进口的老设备小摆车、小立铣,适用于轴类、柱类、钉类、小夹板类、表面光饰等单工序加工,这些机床设备皆为手工操作,技术及工艺水平落后,加工精度低,严重制约了钟表制造业的发展。21世纪初,瑞士、德国、美国、日本开始研发生产微型数控加工设备。智能化、集成化是微型精密钟表加工设备的发展方向。开展先进钟表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制造装备的研制,促进钟表行业的质量提升与转型升级。

先进检测技术研究与检测仪器研发。检测技术是钟表产品技术研发和质量控制的支撑技术。国外钟表测试仪主要由瑞士的WITSCHI公司长期垄断,国内60%的市场份额也长期被WITSCHI公司占领。国外钟表测试仪充分利用了电子技术的最新成果,硬件系统不断地集成和简化,软件功能不断加强,大部分的功能已由软件来实现,从而使国外钟表测试仪的通用性、可扩展性、适配性和可靠性不断提高。但国外钟表测试仪价格昂贵,影响了国内企业的购买和采用。目前,我国钟表测试仪器的发展水平较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测试仪器的电子线路在设计上过于依赖分立元件;在结构设计上多采用硬件组合来实现其功能,造成系统庞大、功能单一、抗干扰能力差。因此,提高我国钟表检测技术和钟表检测仪器的技术水平、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钟表测试仪迫在眉睫。

(二)解决建议

1、 在全行业建立优秀的质量文化。

倡导向钟表发达国家瑞士、德国、日本学习,逐步形成“中国制造”的大品牌意识,在全行业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自觉抵制低劣、伪冒行为,为改变“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做贡献,建立诚实守信、敬业守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优秀质量文化。

2、 促进钟表理论与技能教育质量的提升。

钟表基础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以及技能培训教材的良莠不齐,影响了钟表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技能更新,从而影响了钟表行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及转型升级的速度。建议投入专项财政资金,促进高校、培训机构、研究院所、企业等开展不同层面、不同方向的理论研究,将成果归纳总结,形成专著或教材。

3、 促进行业整合有效资源,解决瓶颈技术问题。

钟表行业在70年代、80年代进行统机机芯设计与技术攻关,快速推进了我国钟表行业的工业体系建设和产品质量提升。建议设立专项课题支持新技术研究,实现行业的跨越发展。引导企业开展新技术在钟表行业应用的研究,如:CAD/CAM一体化技术、微机械加工技术、3D打印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

4、 完善标准体系,提高标准要求。

加快行业标准制定;对先进的国际标准要加以研究和推广;对于成熟的、具有特色的行业标准要积极申请国际标准。同时加快落后标准的修订,提高行业标准要求

5、 展质量标识认证活动。

国内钟表行业建立严格的质量标识认证标准及认证程序,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向高品质努力,促进企业进军高端市场,发挥榜样效应,带动全行业的质量提升。

当前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及解决建议

家电行业属于生产密集型,企业产品之间的同质化程度较高,当前影响重点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问题主要是企业应加大技术力量的投入,积极开发和引进新的节能技术,优化产品设计,力争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推出新产品,促进行业整体的发展。

此外企业应加强自律,保护消费者权益,例如标称的能效等级及相关性能参数应真实可靠。对于个别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我们建议有关技术监督部门按照相关质量法规,对不合格企业进行有效跟踪,督促企业纠正错误,牢固产品质量意识,重视公众和社会利益,有效保护消费者权益。

、塑料制品

(一)当前影响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1)原材料的开发与选用

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国内原材料与国外进口原料的质量稳定性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如何研发出质量稳定的原材料目前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2)生产设备的改造

选择自动化程度高、持续生产能力稳定的设备是产品质量保证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加大国产设备的研发力度已迫在眉睫。

(3)产品标准的完善

进一步的完善产品标准,缩短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差距,做好产品质量控制,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二)解决建议

提高相关人员的质量认识和操作技能;充分保证机器设备、工具的精度和性能;选用性能稳定的原材料;对加工工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选用准确恰当的测量方法标准;保证适当的工作环境的温湿度条件等。

十一、烟花爆竹

(一)当前影响重点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历年国家专项抽查不合格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标志和引火线特别是对标识、引火线等强制性标准没有足够的重视。标识、引火线的检测都是必检项

(二)解决建议

标志不齐、引火线时间过长过短反映了企业质量内控标准不严,水平不高,其原因主要是企业不愿承担增加生产成本,明知不符合要准要求也不愿采取措施纠正,监管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促使企业改变观念,严格按照标准生产,此共性问题的解决将大幅度提高烟花爆竹产品的抽查合格率。

十二 毛麻

(一)当前影响重点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目前纺织行业的发展的重点产品在于生态环保型纺织品和功能性纺织品,为提高其附加值,关键在于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工艺选择,包括环保型染料、助剂的选择及后整理的工艺程序等技术问题。

(二)解决建议

在新工艺、新产品开始时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提供产品的自检、预检服务,促进生产工艺不断改进。

十三 服装

(一)当前影响重点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部分企业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本分企业防范意识和风险规避能力差;国内的标准化体系还有待完善。

(二)解决建议

1、加强企业转型升级

促进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升级,由小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集中化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企业要加快对旧工艺、有害原料的淘汰或者改进进度,加大对新方法、新原料、新工艺的开发力度,向科技创新要效益。要增加科技投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自主研发的能力,淘汰落后工艺,研究和推广无毒、无害的环保型工艺和原料,真正将纺织品做成生态纺织品、功能纺织品,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2、提高企业质量意识

国内企业应该提高防范意识和风险规避能力,提前做好应对。从纺织行业到服装、面料企业都要完善预警系统,规范贸易行为。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一个企业整体素质的展示,也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顾客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围绕质量这个核心开展生产,加强产品检测,借以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让消费者放心。

3、完善标准化体系

健全国内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纺织服装在安全健康、功能性能方面的检验项目及合格品判定值,有步骤地将某些指标上升到法规的层面,改善我国纺织服装标准落后的局面。

4. 加强标准化服务信息系统建设

加强标准化服务信息系统建设,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标准化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标准宣贯,提高全社会的标准意识和标准的实施有效性。

完善纺织服装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公共培训、技术推广、质量检测、信息流转等专业的高档服务平台。邀请企业参加技术交流会,让企业了解提高产品质量的方法和具体要求,指导企业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提高产品质量。

5、提升国内质检机构检验水平。

各级服装专业质量检验机构特别是国家级的实验室、检验中心除了确保第三方公正地位、积极开展国内各项监督抽查和委托检验业务外,还应在纺织服装环保、安全健康、功能性能检验方面提高专业检测能力和水平。要不断跟踪国际动态,开拓新的检测项目,提高检测能力,争取能够代理国外相应检验机构和目标市场订货商的国内检验业务,以便纺织服装能在产品环保、安全健康及全性能评定方面具备国际资质,更好地与国外同行接轨,更好地担当起指导和促进国内纺织服装行业技术质量进步的责任。

6、加大质量监督力度

积极发挥质量监督部门的作用,加大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覆盖面和抽查力度,从而通过整顿产品质量来规范市场、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加大对不合格企业的惩罚力度,通过惩罚手段促使企业、商家增强质量把关意识,从而提高服装产品的整体质量。建立企业产品质量档案,将历次抽查中质量波动较大的企业和连续抽查不合格的企业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下一步工作思考

消费品工业领域牵涉面广,直接关系千千万万的用户利益。提高产品适用性、增强质量稳定性提高产品加工精细化程度加强工艺流程的跟踪管理成为消费品工业质量提升工作重要工作内容

1、跟踪国际品牌实物质量,明确存在差距,推进产品向中高端发展。在家电、制笔、婴童产品、乐器、日用五金、自行车、毛麻纺织品、服装等领域,依托行业检测机构,开展我国产品与国外产品实物比对测试,确定差异指标,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引导行业企业改进提升,力争使我国消费品产品实物质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

2、提高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和有效性争取在ISO、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话语主动权,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力争在烟花爆竹、家用电器、日用陶瓷、皮革制鞋、钟表、玩具及婴童用品、照明电器等领域实现国际标准新的突破。开展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标准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进中国标准与国外标准间的转化应用和国际互认。

3、加强全产业链的质量管理和监控。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环节,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积极研发、采用在线检测和控制技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手段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有效提升售后服务水平。

4、推进消费品品安全保障工作。提高食品全产业链安全控制。加强原材料纵向一体化建设,推动原料生产加工园区化和集群化发展,加快原料生产供应体系建设。综合利用信息化设备与平台,提升现有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增强产品质量安全的预警技术能力,建立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效性。

5、进一步在食品、家电、皮革、钟表、乐器、文化体育用品、五金、自行车、电池、制笔、照明电器、服装等行业积极推进品牌培育工作,通过培训、交流和示范企业的带动,增强企业品牌意识,用科学的方法加大自主品牌投入,提升品牌价值,创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鼓励和引导皮革、羽绒、礼仪休闲、洗涤等行业提高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推进力度,促进行业总体质量水平的提升。

 

3